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

说到中国汽车在俄罗斯被批评耐用度差、容易生锈这事,我第一反应是:咱到底差在哪儿?这锅咱背不背?有些话吧,其实挺刺耳的,但有时候,外人的眼光就像一道生冷的手术刀,没点本事还真扛不住。可越是有人质疑,越得把话说清楚,事情看明白。到底是俄罗斯人苛刻,还是中国车真的还有“短板”?

咱们都知道,这两年中国车在俄罗斯卖得“哐哐响”。其实这风光,更多是人家给逼出来的。西方一制裁,“德系、日系、韩系、法系”车商就全线撤退,俄罗斯市场突然像大雪天的公交车站,整条街都没影,来了辆中国牌大巴,大家还能不上?你说他们多喜欢中国车,其实就一句话——可买的也只有中国车。

中国车的优势,也很直接:第一,价格够低、性价比高,瞄准了老百姓的钱包;第二,产业链全、供应能力强,想要多少来多少,东拼西凑都能现攒出车卖;第三呢,国内车企过去一年忙活“新能源”、“智能化”内卷得厉害,出口点油车也算回血。

可大家都忘了一点:俄罗斯那地方真不是一般的“难养活”。地广人稀,气温动不动是零下二三十度,普通零件一冻就脆,电池没电,橡胶硬得跟锅底一样。再加上污雪、融雪剂、盐水满地跑,钢板三年就能烂,真不是闹着玩的。

你说中国车做好这一切准备了吗?老实讲,多数没有。货赶得急,车没地儿测,直接推上俄罗斯市场。你让消费者怎么爱?你端出家常菜,结果人家吃的是西伯利亚腌鱼,水土这不就服不服的问题嘛。俄罗斯报纸写中国车两年底盘就锈了、变速箱出毛病,对比起大众、雷诺能用十年八年,人家天然有优越感,嘴上不说心里也嘀咕:倒了八辈子霉,花钱买的“性价比”,结果五年不到开始修修补补,谁受得了?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你问:“中国车企就没点数?不会改进吗?”其实人家心里门儿清。只是企业也要算账,国内能卖,国外要抢时间“趁空档”,做适应性改进、材料升级那都是真金白银。要不然为啥2023、2024中国车出口俄罗斯突飞猛进,一听说口碑坏了,西方巨头要回来了,130家中国车展厅说关就关。所以说,风口来的快,掉头也快。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再说说“耐用”这事。你认同耐用是什么?欧洲人用车十几年,俄罗斯用车平均七八年,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要能扛住。中国车呢,“大件”挺廉价,零部件用料没那么实在,外壳光鲜,机械强度、耐腐蚀到底差点功夫。城市路还能罩得住,一去极寒乡下,车开一年掉来一推小毛病。俄罗斯司机就直接说了:你这车跟出租车跑个十五万公里该退役了,德国车还能磨个三十万公里。

有些人说:“车便宜就别挑那么细。”咱就问一句:便宜是不是就能“随便”?以前用“洋垃圾”汽车,一台能顶十年,后来干脆选中国便宜车,结果三五年换一次,哪头合适?便宜就得将就吗?其实市场永远比厂商聪明。你图快,图低成本,人家嘴上说“真香”,心里还是暗算账本——用过中国车就不想再回头,难听点,撑个三五年还觉得买亏了。表面风光,底下暗涌,口碑想拉回可有多难。

那为什么中国车企明知道风险,还硬着头皮上?其实心里不甘心。一来俄罗斯市场大、地缘关系好,不整点成绩总觉得亏得慌;二来“跨境卖车”还能当“高端出海”的招牌,拉投资、做广告;更深层的,中国产业链就是需要连滚带爬在别人地盘磨炉子,只有被批评、被退货、被敲打,才能反过头改自己的短板,扛过这一摊,做下个市场才踏实。

现在,俄罗斯对中国车的质疑其实是种提醒,也是好事儿。德系车那套传奇神话并不是吹的,每次被人家讽刺了,国内也有人急了“为何德系能扛寒冷,中国造就铁锈吃底盘?”这事真不能只赖气候,底层技术薄、材料选择保守,野路子还在,管理体系没欧美细致,实验验证还在“赶工”。这不是一朝一夕变得了。

就像咱们经常问的,“中国制造到底离世界一流还差多少?”老百姓只是要个能抗用、好修、省油的朴实车。别总搞一堆“智能大屏”,材料却舍不得下本钱。再酷炫的电子配置,底盘一锈还是要歇菜。到头来还是回归那句话:产品主义才是硬道理,遮羞布拉不开,世界最终看你底子。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话又说回来,吃一堑长一智。中国汽车其实也没啥好怕的,以前家电、手机也走过被骂“山寨便宜货”的路。批评多了,磨一磨,输一输,最后才能见各家本事。你瞧现在,比亚迪、吉利、长城在海外也有慢慢推高端的趋势了,后来谁没掉过价?问题关键不是被骂一嘴“中国车矬”,而是被骂完了,敢不敢把阴影地带拎出来一刀刀割掉。耐寒、耐腐蚀、衰减慢、售后搭起体系来,再过几年,好不好看数据说话。

其实,吃过亏才知道市场到底要啥。中国新能源车为啥在南美、东南亚、中东大卖?一来气候温和,条件适中,二来对高科技接受度高。可俄罗斯,是极限考场,是成熟市场的兵器谱。能站住说明真有本事,站不住屡被点名,也别太玻璃了。国际市场不信“同情分”,只认服务、产品和底子。谁都不是一次成功王者,能把批评磨成动力,最后吃下大市场才叫大赢家。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到底还差在哪?我觉得咱需要的不是互相喊口号,而是真刀真枪传统产业“再造一次”。别贪快,多去恶劣地方溜溜,商用车、出租车为啥用德法车?咱怎么就不能一年死磕一项,试到能抗西伯利亚,北非都哭服的那种劲头?只有撑得住最苛刻的市场,自己说出去的话才硬。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最后,别总把俄罗斯市场当成中国汽车的“提款机”。机会窗口一合上,西方巨头哪天缓过劲又杀回来,一夜关一堆展厅,谁还能指望吃老本?只有真有“技术铁骨头”,让别人服气了,才够资格出海。这话,既是给俄罗斯消费者的,也是给中国自己听。批评不怕,就怕有耳无心。希望第一次吃亏,能喂出第十次的智慧。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所以,俄罗斯媒体说中国车耐用度只有德系一半,这话难听,却不是冤枉。用数据、用市场、用时间怼回去才叫本事。不然,风口散了,别人一句话就能让你下牌桌。今天的批评,是明天的配方,生锈也许一时,但见不见真章,最终比的还是底气。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中国车在俄被批评难耐寒,出口卖得快,质量短板被放大-有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