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着我的小车在街上晃悠,看着路上的车子越来越多,特别是新能源车的占比明显变高。数据显示,去年销量大概在2700万左右,今年估算可能冲到2900万(体感/样本少),国家规划2025年要到3,230万辆,好像目标还挺激进的,觉得有点难。行业目标一变,厂家是不是也在暗自拼命?这不奇瑞最近又来个大动作——那款天擎发动机,在试验台上的点火都出来了,48%的热效率大概意味着啥?我琢磨了半天——其实就是比过去的发动机省油多了。你知道吗?十年以前,国内燃油发动机的热效率最高也就30%,现在快到50%了,差点让我觉得这题其实不算挺复杂,就是技术堆出来的。
记得有个朋友修车的,跟我说油管那么堵,省油就是市场竞争的一个点。他们说,奇瑞这个把60年传统工艺融合黑科技,实际上就像你用快递包裹,一个个精细包装,又不忘堵住破损点,能不省油?你想啊,26:1超高膨胀比,意味着发动机燃烧得更充分——就像你炒菜,火越大,菜越快熟,效率变高了。再说那双曲三联动机构,就像你车窗升降,要灵活不卡顿。35%的EGR率,就是用废气稀释空气,也让燃烧更干净,也让热效率提升。
但大家都怕技术说得漂亮,实际开起来咋样。我曾开过一款混动车,期待它跑得快点,省油!但实际发现,油耗还没我预估的那么低,起码我那辆车大概在百公里省2-3块钱(粗算,7元/升,油箱50升)。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如果用家庭用电的角度,发动机省油其实就是电池容量+电力管理的事情,不是单靠新工艺就能解决的吧?不过我又觉得:技术不用过度追求极限,毕竟生活中,稳妥可靠的方案才有人用。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发现那次去工厂参观,工程师把一些发动机核心零件拆开,里面那绝热涂层做得像包裹一层保鲜膜一样,最怕空气潮湿侵入,技术好一点,基本上少出问题。你知不知道,现在发动机再怎么黑科技堆积,还是要经过千千万万次的调试、耐久测试才能上市。就像你买个苹果手机,屏幕、芯片这些大件你也知道是成熟技术,但还是得经受用户一千次试用。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这么多黑科技堆积在发动机里,不会导致维修、成本变得更复杂吧?其实不一定,毕竟自己调试的出错率比不了公司工厂批量测试。有个修理工跟我讲过,他的感受是:复杂的零件在出场时都经过严苛的校验,但唯一不变的是油水最少的那点生活技巧。
另一方面,小鹏P7的召回事件让我琢磨出,车企真就是一边在追技术一边还得应对责任。这个转向传感器的问题虽然看似小 — 可能只是线束线接触不良,但一旦发生故障,可能就会转向失灵,喝凉水都觉得忐忑。厂家提前召回倒不是为了打脸,更多还是慎重考量安全风险。你遇到这种事情,你会觉得车企是不是快马加鞭,快刀斩乱麻?还是说,安全第一的措施其实都被流程绑住了手脚?我自己倒觉得:流程越长,越耗时间,责任越重。你尤其想象,一个原本只要一周就能搞定的,更换转向机,可能得往返工厂数次,排个队,调试,检测,才算算完。
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汽车行业的稳增长目标看似很漂亮,但是不是也像某些年央视那个以销量为目标,其实背后还有别的隐性目标?比如说,底层员工的工作时长,供应链排队的紧张程度?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过。毕竟,产业链长得像条龙,产品从芯片、钢板到最后的车身、导航,不是说请个人帮忙组装就能搞定的。
我最喜欢的,是车辆零部件供应商那个画面:细微比例分散的零件,有次我问他们:你们最快能供应一批新零件吗?他们说:调试新零件,就像你养宠物,得慢慢来,不能太急。这也是我猜测的点——供应链的稳定,可能比技术突破更难,毕竟快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
对了,有个专门负责制定政策的官员曾说:汽车产业要靠技术创新,稳扎稳打,不能一哄而上。但我心里总觉得:这是不是开个玩笑?:他们真知道稳意味着啥?特别是当你每天看新闻,销售指标变幻莫测。你能不觉得,所有目标就像是海里的灯塔…你漂啊漂,不知道那个灯塔是不是变了方向。
说到这,我突然对未来有点冒出点小猜测——其实汽车的热效率提升,不只是黑科技堆出来的问题,更像是油门、刹车、档位这些日常操作的复杂融合。或许,下一步,车子变得会自己调节,根本不需要人操控了。你会不会觉得,自主学比技术提升更难呢?我还曾跟朋友讲:或许让一辆车自己根据环境调节油耗,更像是在教AI驾驶员学会活着。
回头想想,安全、节能都不算新话题。重点在于——是不是我们在追逐一些看得见的黑科技时,忽略了用细节生活打磨出来的可靠性。你喜欢用多硬核的技术做车?还是更愿意看到车子能真正融入到日常?这其实挺难抉择的。
我想:那些小细节,比如在车辆后座看到的随机一本旧杂志,可能更贴近我们。他们会不会走得更远一点,确保我们每次坐上车,心里那点安全感,才是真正的黑科技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