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突然就红了,不是谁家爱豆官宣了,也不是股市飘红,而是一群平时西装革履、言必称“豪华”的奔驰人,齐刷刷地换上了红色的头像。
这阵仗,搞得跟要过年似的。
一时间,这抹奔放的“奔驰红”像病毒一样蔓延开来,从集团高管到一线销售,一夜之间集体“红了头”。
对于一个有着139年历史、向来以沉稳优雅示人的老牌巨头来说,这操作属实有点野。
就好像你那位平时只听古典乐的老爹,突然在家里蹦起了迪。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事儿?
答案是一款车,一款限时起售价24.9万的全新纯电CLA。
你没看错,二十多万,买一台挂着三叉星徽的纯电轿跑。
这价格一出来,整个市场都安静了几秒钟。
奔驰这是不打算跟蔚来、小鹏他们讲武德了,直接掀了桌子,准备亲自下场肉搏。
就在前几天,北京郎园那个发布会,与其说是发布会,不如说是一场大型潮流派对。
脱口秀演员、麦当劳联名涂装车、英雄联盟艺术车……所有元素都在拼命嘶吼:嘿,年轻人,看过来,我变了!
可在这片喧嚣之下,我看到的却是一场蓄谋已久的“价值保卫战”。
咱们先把时间往回倒倒。
曾几何时,奔驰在电动车市场那叫一个步履蹒跚,在泥潭里摸爬滚打,推出的几款“油改电”产品,续航拉胯,智能化也跟不上趟,被新势力们按在地上摩擦。
市场上甚至流传着一句话:“电动奔驰,人傻钱多”。
这话虽然难听,但扎心啊。
这个百年品牌,在燃油车时代建立起来的“豪华”壁垒,在电动化的浪潮面前,显得有些摇摇欲坠。
所以,全新奔驰纯电CLA的出现,就不是简单地上新那么简单了。
它像是一枚被压到极限的弹簧,承载了奔驰破釜沉舟的决心。
这车,必须赢。
怎么赢?
奔驰这次学聪明了,不再端着架子,而是选择回归自己的老本行——安全。
当下的新能源市场,大家都在卷配置、卷算力、卷冰箱彩电大沙发,恨不得把家都搬进车里。
奔驰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跟你聊起了听起来有点“慢”的东西。
比如,一张座椅,研发周期1460天,差不多四年。
这背后是6000多项标准控制和200多项安全测试。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反商业直觉?
但在一桩桩电动车自燃事故面前,这种“慢”就显得格外珍贵。
北京奔驰销售公司的老大张焱在聊到安全时,几乎是不厌其烦。
他说CLA在国内上市前,已经撞了150次车,针对中国路况又追加了30次。
全系标配11个安全气囊只是开胃菜,重头戏是电池安全。
国标要求碰撞后5分钟不起火,奔驰能做到单体电芯热失控后24小时不起火,碰撞后毫秒级断电。
这已经不是在做产品了,这是在做人寿保险。
更有意思的是那个隐藏式门把手。
就这么个小玩意儿,研发测试花了2500万人民币。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也觉得离谱,这钱拿来干啥不好?
但奔驰的逻辑是,这个门把手必须在碰撞后能自动弹出,保证救援通道畅通无阻。
这就是他们口中的“奔驰标准”,一种深入骨髓的、甚至有些偏执的工程思维。
在一个人人都追求“性价比”的时代,奔驰还在坚持“命价比”。
当然,光有安全这张老底牌还不够。
面对“里程焦虑”这个老大难问题,CLA交出的答卷是CLTC工-况下866公里的续航,以及百公里10.9千瓦时的超低电耗。
这个数据有多恐怖?
这么说吧,宝马i系列的平均能耗在13度以上,蔚来、小鹏的纯电轿车也都在11度开外。
CLA几乎是把电耗做到了行业的“天花板”。
奔驰那位大中华区的老大佟欧福,亲自下场搞了一次京沪长途挑战,全程900多公里下着大雨,中途只充了一次电就跑了超过1200公里。
这简直就是用事实告诉消费者:别焦虑了,开我的车,你只管踩电门。
而在智能化这个传统弱项上,奔驰也终于放下了身段,选择了拥抱“中国脑”。
它搭载了和Momenta联手开发的智驾系统,车机里还塞进了字节的豆包AI大模型。
但奔驰强调,这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智驾系统坚持“测一城,开一城”的策略,先在上海和苏州落地,确保万无一失。
这种谨慎,很奔驰。
所以你看,全新奔驰纯电CLA就像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它既有百年奔驰对安全的固执坚守,又有面对中国市场时前所未有的灵活与开放。
它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价格,把最前沿的技术下放到了入门级车型上,这在奔驰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这场全员换“红头像”的集体行动,与其说是一次营销,不如说是一次誓师大会。
它宣告着,那个曾经被认为“船大难掉头”的汽车巨人,正以一种all in的姿态,冲向电动化的主战场。
这不仅是CLA一款车的战斗,更是整个奔驰品牌,在时代洪流中的一场价值保卫战。
至于战果如何,市场会给出最终的答案。
但至少这一次,我们看到了一个放下傲慢、全力以赴的奔驰。
这感觉,就对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