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低运能轨道交通,不少人可能觉得这是便民好事。
可现实?
珠海有轨电车投了近15亿,运行3年就停运,现在还被拆了;
天水市举债上马的项目说停就停。
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问题?
我们好好唠唠。
一、规划怎么就这么离谱?
先看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
当初可研报告说客流强度能到0.77万人次/公里·日,结果实际只有0.037万人次/公里·日,连预测的5%都不到。
这差距,离谱。
为啥会这样?
某些地方政府规划时,压根没搞清楚低运能轨道交通的定位。
珠海这条线修在外围新城,起终点离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分别约10.7公里、19.3公里,沿线都是待开发区域,哪来的客流?
可规划时偏要拿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当借口,这不就是拍脑袋决策嘛。
天水市更夸张。
作为中等城市,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才46.2亿元,却敢盲目举债上项目。
这不是打肿脸充胖子吗?
根本没考虑自己的财力能不能撑得起。
二、运营怎么就这么拉垮?
珠海有轨电车每人次运输成本约67元,是常规公交的13倍。
花这么多钱,为啥没人坐?
运营协同很差了。
珠海有轨电车1号线和B5、B6地面公交线路重合严重,高峰时段发车间隔还比地面公交大。
换成你,你是坐发车间隔小的公交,还是等半天不来的有轨电车?
跟地面公交整合不足,和铁路安检不互信,换乘麻烦得很。
再加上轨道沿线停车收费政策和其他地区没啥差别,谁还愿意坐轨道交通?
三、钱都打水漂了?
珠海有轨电车运营3年,财政补贴超过1.7亿元,总客流约458万人次。
算下来,每拉一个人就得补贴37元。
这哪是便民,摆明是烧钱玩。
全国像这样的例子可不少。
截至2023年底,我国有30个城市开通运营低运能轨道交通,7个城市在建。
这么多项目,得花多少钱?
可真正发挥作用的有几个?
四、这交通方式真的不行吗?
其实低运能轨道交通也有好处。
它碳排放低,只有5克/人次公里,比新能源汽车、公交车都低。
而且能满足高校、景区、工业园区等区域的短时集聚客流需求,丰富城市公共交通层级。
但问题在于,很多地方没搞清楚它的适用场景。
低运能轨道交通适合Ⅰ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外围新城,以及Ⅱ型大城市的中心城区,得满足既有客流需求才行。
可现在很多地方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建,不翻车才怪。
五、为啥会这样?
还是某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
为了政绩,盲目上项目,根本没做科学规划。
还有的地方把低运能轨道交通当成“面子工程”,觉得别的城市有,自己也得有,完全不考虑实际需求。
另外,审批程序也有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没严格审核客流、造价等,就让项目上马了。
这不是拿纳税人的钱打水漂吗?
六、该怎么办?
好在国家已经注意到这些问题了。
有专家建议,要加强规划科学合理性,分类明确适用场景和功能定位。
对于景区、工业园区等特定区域,要结合客流规模、出行特征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还要完善规划建设相关程序,强化客流支撑。
拟建线路所在公交走廊现状单向高峰小时客运量应大于0.3万人次,已开通大运能轨道交通的城市,申报低运能项目时,全网和衔接线路客流强度得达到要求。
运营管理也得优化。
要加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开展项目实施评估。
对开通3年后客流强度仍不达标的线路,得组织第三方评估,提出改善措施。
最后总结
低运能轨道交通本身没啥错,错在某些地方政府没把它用对地方。
花了这么多钱,建了又拆,谁看了不心疼?
希望以后各地能吸取教训,科学规划,别再干这种劳民伤财的事了。
相信国家会出台更完善的政策,引导低运能轨道交通健康发展,让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参考资料:
1、《停运3年后被拆除,有轨电车为什么“跑不起来”了?》2024年05月08日 中国新闻网
2、《建成不到7年的珠海有轨电车被拆除,此前已停运3年》极目新闻2024-05-11
3、《有轨电车1号线终止运营!梅华路将新增2条车道,路面恢复力争4个月内完工》观海融媒2024-05-07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