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狂潮席卷街头 修车老师傅遭遇生存寒冬
看着满街绿牌车流。传统修车店门口却空荡荡。老师傅蹲在路边抽烟。眉头皱成山丘。这画面太撕裂了。
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超50%。但超五成汽服店进厂台次下滑。一面是火焰。一面是海水。
01 爆单时代终结,师傅们闲得发慌
曾经。修理厂挤满待修车辆。师傅们忙得顾不上吃饭。现在。一天也等不来一辆车。
“前几年一天修四五台车。现在有时一天一单都没有”。株洲泰华汽修胡师傅的苦笑。是行业的缩影。
传统保养项目大幅减少。机油、机滤、汽油滤芯、变速箱油、火花塞…这些曾经的高频消费项目。在电动车上几乎消失。一位车主坦言:“电车只需偶尔保养空调、补漆美容。省心多了”。
2022-2023年汽修企业注册量同比降20%和16%。东莞近三年注销停业的传统汽修店近四百家。行业洗牌猛烈。
02 技术壁垒高筑,师傅们束手无策
新能源车的维修。不是想转就能转。
高压电危险。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普通修车店根本搞不定。不懂高压电乱碰会出人命。没有低压电工证。连上手资格都没有。
技术授权壁垒。连更换手刹片都需要通过品牌专属系统释放电子手刹。没有授权根本无从下手。新能源车三电系统权限设置极高。传统修车店无权处理核心部件。
设备投入巨大。新能源维修需要检测电脑、示波器、电动压缩机等配套设备。一个维修工位的成本是燃油车工位的好几倍。
03 车企掌控命脉,独立售后遇冷
车企牢牢掌握维修主导权。
质保条款限制。厂家要求:若质保期内未在指定售后中心维修保养。就被认定“脱保”。许多新能源车企对“三电系统”甚至提供终身质保。
维修信息封闭。维修数据和软件都是厂家API才能做。不会开源分享。导致仅24.7%技工能从事电池检测及维护工作。
配件渠道垄断。市场上缺乏兼容性配件。进一步推高了维修成本。车主抱怨配件难找、维修成本高。
04 人才缺口巨大,培训体系滞后
2025年新能源车人才缺口预计103万人。其中售后服务人才占80%。目前从事新能源车维修的技能人员不足10万人。
培养周期长。培训一个懂得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师傅周期比较长。对专业知识以及学历都有要求。传统修车工转型并不容易。
课程滞后于技术迭代。新能源汽车技术迭代速度呈指数化增长。如智能驾驶系统平均每6个月完成一次算法升级。导致人才培养跟不上产业升级迭代速度。
05 突围之路何在?转型先锋探路
有人等待观望。有人已勇敢转身。
东莞莞铭满意新能源汽车维修站黄老板。2019年进入新能源维修行业。通过与厂商合作获取多家品牌授权。高薪引进持证电工。同时拓展二手车销售、租赁等衍生业务。他开启“二手车销售+修车”模式。实现服务闭环。
有的转向不受限、不垄断的升级改装领域。如汽车音响改装。海浪汽车音响改装基地黄老板说:“虽然新能源汽车故障少、维修频次低。但消费需求细分了”。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2016年设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增加高压电工等课程。围绕电池、电机、电控及整车故障维修进行授课。校内建成12个汽车品牌企业培训基地。
06 未来何去何从?多方合力破局
行业转型需多方努力。
对政府:需要提供技能技术补贴。加速完善人才证书审核。推动建立第三方维修资质认证体系。推动车企在确保安全基础上公开数据标准。
对院校:要结合市场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加强相关人才培养力度。加强与车企、汽修单位合作。采取“订单式”“学徒式”等培养模式。
对企业:要拓宽自有服务渠道。加强维修网点建设。加强与符合资质的社会汽修单位合作。
对修车店:要主动进行技术升级并获取相关资质。督促员工考取“低压电工证”。积极参与厂商认证课程的维修培训。获取车企授权。
2025年乘用车售后市场规模预计近2万亿。其中近15%价值来自新能源车售后维保。到2030年。新能源汽车“三电”维保后市场规模可能达400亿元左右。市场空间巨大。
技术浪潮从不停歇。
它不会因任何人放缓脚步。
要么迎浪而上。
要么被拍在沙滩上。
这是最坏的时代。
也是最好的时代。
变革之痛真实而刺骨。但危机中永远蕴藏机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