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去年摇号中签的概率估算大概是千分之一。试想一下,你每个月都在摇,等得像等中一样,结果竟然一直都没中——这已经不是常态,是一种折磨。大部分家庭都是这样,家里有没有人描述过:你说这个指标,一年也未必轮到我,就像买,是不是每天都在期待那一刻?说完他们眼里还是带点苦涩。
我遇见一家刚刚摇到指标的家庭,觉得挺幸运的。结果才知道,指标一到手,又涨了,停车费也蹭蹭地涨。你知道北京的停车费多少吗?平均每小时15-20元,旺季能到50元。那家人说:停个车每天大概要50块吧?算算一个月差不多1500。这个成本,不算油费、保险保养什么的,直接就让他们的钱包紧了。
估算一下:若一辆车平均油耗8升/百公里(市区体感),每升9元,走个20公里上下班,油费大概估算1.44元/公里。每月通勤200公里,油费就得近300元。有时候,修个小问题,修理费也不低,平均每次至少几百块。有个修车师傅曾说:这车虽小,后续维护花的钱事多。 我那天又翻了下笔记,发现一辆普通家用车的年维护费大概在2000-3000元(样本少,估算),算下来日常成本压得人心里发慌。
但问题还不止这些。你有没有想过:在北京,公共交通虽然覆盖广,但对偏远郊区的家庭而言,还是太不友好了?打开地图,发现住在远郊的孙子孙女,早高峰地铁全是人挤人,特别是带着老人和小孩。王大爷说:坐地铁,孙子难受,我担心他们久了会感冒。我心里边想: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度,和冰箱里冰块的密度有点类似——说得风光,实际体验就差那么点。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照片:一辆二手老车停在门口,车牌上贴的还是当年刚买时的牌照。你觉得一辆车从买进到用几年,折旧得有多快?以我个人经验,估算这车的贬值率大概在20%-30%(估算,样本有限),即使它还能跑,但就算再用几年,也只是值个七八千的二手价。也有朋友调侃:车就是个大玩具,用几年就值个废铁价。话虽这么说,但买车其实就是个幸福指数+折旧率的数学题。
对了,偏偏很多家庭每次遇到要加装一些功能或换个轮胎,现场的笑话就来了:维修工一边抬头看天,一边说:这次的修理费大概得700块,换个刹车片就得300,其他的零件,价格都像涨价的指数那样飙升。没细想过的猜测:也许,某些零件涨价其实也和供应链的紧绷有关。像去年芯片缺货,很多车型的配件都涨价,仿佛生活成本都被芯片带动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起一件事:其实我一直没搞明白的是,为什么在北京,买辆车除了指标难,价格还那么虚高?难不成,这是供应链和研发流程的一种隐形局,像盖房子,地基打得越深,表面看起来越坚固?但车厂只不过是用成本差和排产策略,把价格往上推的,像我小时候玩堡垒,越堆越高,结果一不小心就倒了。
让我感到特别奇怪的是,有些车型明明生产厂家产能充裕,却在价格上卡住不让降,甚至还涨价。你会好奇他们是不是有幽默的供应链游戏?还是说,技术上的创新,比如涂层、微调,有意无意地加在身上,成本才水涨船高?我想象中的研发流程,也许就像父母给孩子穿衣服,一开始还讲究简单,后来添加了许多花样,成本自然就跟着上去了。
我也在想:是不是这个行业越做越高度集成,研发投入越大,导致车价不得不攀升一些?但这个逻辑,也有点片面……(这段先按下不表)
假设我有一个朋友,是个销售,他曾经说:你别看我们表面上拼价格,其实利润才占五分之一,车厂的利润,很多都藏在配置和尾款里。这让我更觉得,整个汽车行业的游戏其实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很多。你会不会觉得:其实买车,跟买一样,不仅要看中了奖品,还得赌一把运气。
对比一下:如果你在同价位买两款车,比如一款国产、进口,实操上的差别在于:国产车假如配备相似配置,油耗差不了多少,但在驾乘体验上,可能就差了个档次;而进口车呢,确实细节更讲究,但价格就上去了。就像买衣服,面料都差不多,但牌子一亮,价格就从天而降。
我经常觉得,车的研发就像做菜,越复杂的配料,味道越好,但成本当然也就越高。微调和细节上的提升,可能靠的就是工艺和研发——而这些,得靠钱堆出来。多么神奇——一个行业竟然还要在细节上比拼,最后还得由消费者来埋单。
这让我疑惑:我们是不是陷在了价格迷宫里?每次买车都像是在打一场看不见的。你有没有那种感觉?其实我觉得,走出这个迷宫还挺难的,除非政策给点解药。比如说,增加指标投放,让市场更健康一些,或者把公共交通搞得更便捷省心。
说到这,我又想到一个小细节:那个派出所门口,经常有几个挂着摇号中签标志的人,脸上虽然笑着,但眼底隐藏的那份无奈……其实他们就是我身边很多家庭的缩影吧。
你觉得,未来在北京,无车家庭的艰难之路能不能改善?还是说,这就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我倒是特别喜欢那些早晨早起,带着孩子骑个电动车的小夫妻,手里还提着菜,真是小确幸。可触摸到的,可能就是那种大家都在拼命追逐,但却永远找不到终点的生活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