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中国路上跑的电动车会超过一亿辆。这个数字吓人吧。我去年在杭州打车,十个司机里有八个开的是比亚迪或者小鹏,连出租车都换电车了。电动车是省油也干净,可——电池用个五六年就得换。
一块电池寿命到了,不代表它就完全废了。就像我家那台老手机,充一次电只能撑半天,打电话发微信还行,打游戏就不行了。电动车电池也这样。厂家说,只要电量掉到原来的七成到八成,就不能再当主力用了。比如本来能跑四百公里,现在只能跑两百八,谁敢上高速啊。这时候就得换新电池。
但这些旧电池还能干点轻松的活儿。比如给路灯供电,存太阳能,或者装在小区做临时储能站。这就好比一个老师傅从工地退休,去物业看大门,力气不用太大,经验还在。关键是,怎么知道哪块电池还能用,哪块真该进垃圾桶?
中科院广州那边有个团队,带头人叫蔡国田,他们给每块电池建了个“健康档案”。从出厂那天起,充了多少次电、跑了多远、冬天有没有出过毛病,全都记下来。有了这些数据,就能算出这块电池啥时候该退,适合去干啥。甚至还能预测江苏和甘肃哪年电池报废最多。
我去年采访过一个深圳的充电桩老板,他跟我说,他已经收了三百多块退役电池,改造成后备电源放在停车场。夏天用电贵的时候放电,省了不少电费。但他最怕的是电池突然起火,所以每块都要自己测一遍,费时又费钱。
目前处理旧电池大概三种方式。第一种是车子报废了,电池跟着一起拆。第二种是车还能开,但电池不行了,提前换下来。第三种就是上面说的“再就业”,先拿去储能,等彻底没电了再拆。
不同地方江苏这些地方电动车推广早,电池报废潮来得快。我们单位楼下去年就多了两个蓝色铁皮箱,说是储能柜,后来才知道是用旧电池拼的。而西北那边电动车普及慢,电池报废还得等几年。
这就得提前打算。东部可以建检测中心、重组工厂,形成产业链。西部现在看着没事,等五年后一堆旧电池堆着没人收,那就麻烦了。我在兰州见过一堆废旧电瓶堆在修理厂墙角,风吹日晒,也不知道会不会漏液。
其实让旧电池再上岗,难点不少。第一个是技术难。每块电池衰减程度不一样,必须一块一块测。要是图省事混着用,容易发热冒烟,严重了会着火。第二个是不赚钱。检测重组花的钱多,卖出去的价格低,很多企业懒得搞。第三个是大家不信。你说用旧电池存电,居民区一听就反对,怕炸。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搞了个算法模型。算一笔账:如果这块电池还能用三年,每年赚两百块,一共六百,比直接拆了卖材料多一百,那就让它接着干活。如果只剩一年寿命,收益不到三百,不如早点拆了回炉。
这模型还能因地施策。在上海这种用电紧张的地方,鼓励建梯次利用项目。但在青海那种地方,市场小,就得靠补贴。比如政府每块给五十块回收费,或者用旧电池的储能站少交电费,企业才有动力干。
等到电池真的一点电都存不住了,就得拆了取材料。锂、镍、钴这些东西很宝贵,挖矿费劲又污染环境,从旧电池里提出来反而更环保。但现在有些小作坊野蛮拆解,酸洗废水乱排,对土地伤害很大。
所以科研人员正在研究更干净的回收法。比如用毒性小的化学剂,减少污水排放。目标是让电池从生到死都不污染环境。
整个流程走下来,其实是把资源转着圈用。从车上退役,到储能拆了再造新电池。这一圈跑通了,不仅能减排,还能帮国家省资源。双碳目标不是喊口号,就藏在这种细节里。
我老家在湖南,村里去年装了太阳能灯,听说用的就是退役电池。晚上亮堂堂的,老人散步不怕摔。那一刻我觉得,这事儿真有意义。
我认为,电池循环这事不能光靠科学家,得让普通人也明白它的好处。否则政策推不动,市场起不来。
每一块旧电池都有第二次生命。关键是我们愿不愿意,给它一次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