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怪,那些个驾校里念叨的“金科玉律”,到了真刀真枪的路面上,能派上用场的,好像也就那么几招?教练恨不得把车拆成零件,掰开了揉碎了给你讲明白,可一旦你握紧方向盘,独自闯荡江湖,遇到的状况,往往比书本上描绘的,要谲诡百倍。
就拿这“安全驾驶”来说,谁不晓得它金不换?可为啥剐蹭、追尾,还是像家常便饭一样?那篇文里说,开了五年车没出过事儿的老司机,有独门心法,是养成了好习惯。这话听着四平八稳,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关键的佐料。
先聊聊这“每日三省吾身”的体检。听着挺板正,可扪心自问,有几人能持之以恒?早上忙着打卡,晚上累成烂泥,谁还有闲情逸致,绕着爱车转悠一圈?就算真让你揪出了点猫腻,又当如何?不说多数人压根儿就是个“车盲”,就算略懂一二,临阵磨枪也于事无补。这就引申出一个诘问, 我们的城市肌理,对于“菜鸟”司机,是否足够包容?拥挤的车位,犬牙交错的道路,仿佛无时无刻不在敲打着你的驾驶技术和心理防线。
再来看看这“情绪灭火器”。备着薄荷糖,心里默念“忍一时风平浪静”。这法子,听着禅意十足,但管用吗?现在的打工人,哪个不是腹内藏着一团火?客户的吹毛求疵,老板的职场霸凌,堵车时的烦躁……这些负能量,真能靠一颗糖丸就摁下去?这背后,是不是也折射出我们这个社会,整体都绷得太紧了?每个人都像上了弦的陀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路上的龃龉,往往不过是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
“交规是护身符”这句话,自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问题是,条条框框真的能囊括所有的突发情况吗?现实中,总有一些“灰色地带”。譬如,冷不丁蹿出来的外卖骑手,横冲直撞的行人,甚至是不按套路出牌的“老头乐”。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状况,死抱着交规不放,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顾此失彼。这就牵扯到另一个维度, 我们的交通参与者们,是否都具备了应有的安全意识和公民素养?单单仰仗交规的约束,是不是远远不够?
里还谆谆教诲,要把“马路当科场”。这话听着就让人神经紧绷。本来开车就已经够费神了,还要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觉,这简直是对精神的凌迟。但细细思量,又觉得颇有几分道理。毕竟,马路不是碰碰车乐园,稍有疏忽,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只可惜,这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状态,又有几人能够长期坚守?
“跟车留出逃生舱”。这绝对是救命稻草。但问题是,在人满为患的城市里,想要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简直是痴人说梦。稍稍松一脚油门,就会被其他车辆见缝插针。结果就是,安全距离没能如愿,反而把自己憋了一肚子怨气。
压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是高阶玩家的专属技能。这不仅需要炉火纯青的驾驶经验,还需要远胜常人的洞察力和预判能力。换句话说,这需要天分。但对于芸芸众生的普通司机来说,能做到“眼观四路”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所以说,安全驾驶,真的仅仅是靠着几个微不足道的好习惯,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吗?恐怕没那么简单。它牵扯到城市规划的合理性、社会压力的疏导、交通参与者的整体素质,以及驾驶员自身的心理调适等等诸多盘根错节的因素。
的结尾处,用“安全驾驶就像存钱,日积月累,关键时刻能救命”来作结。这话固然掷地有声。但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要携手缔造一个更安全、更友善的交通生态,让每个人都能安心驰骋,不必时刻如芒在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