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的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聊得特别火,可以说是把很多人过去对新能源车的看法都给颠覆了。
起因是一款新车的宣传,说它的纯电续航里程能达到430公里。
大家一听,第一反应可能是“哦,又一款纯电车嘛,续航不错”。
但关键就在于,它不是一款纯粹的纯电动车,而是一种叫做“增程式”的混动车。
这个数字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了一块大石头,激起的波澜直接冲击了过去好几年里关于混动技术路线的争论。
很多人心里都犯嘀咕:这增程式不是一直被说成是“技术落后”的过渡方案吗?
怎么一下子变得这么厉害了?
那以前被捧上天的“多档DHT插电混动”技术,现在又该放在什么位置呢?
要搞清楚这件事,咱们得先用大白话解释一下这两种技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它们过去争论的焦点又是什么。
先说那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多档DHT插电混动”。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车里有两个动力来源,一个是我们熟悉的汽油发动机,另一个是电动机。
最核心、最复杂的部分是一个叫做DHT的特殊变速箱,它就像一个超级聪明的管家,能随时决定是用电跑,还是用油跑,或者在需要猛加速的时候,让发动机和电动机一起使劲。
它的设计理念就是追求极致的效率,在任何路况下都尽可能地省油、省电。
因为技术复杂,听起来也科学,所以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混动技术的“天花板”,是更高级、更先进的代表。
再来看“增程式电动车”。
它的结构就简单多了。
您完全可以把它理解成一辆纯电动车,但它随身背着一个“发电机”,这个发电机就是那台汽油发动机。
这台发动机的唯一工作,就是烧油发电,给电池充电,或者在电量不足时直接供电给电动机。
它自己从来不直接去驱动车轮,开车的事儿从头到尾都由电动机负责。
正因为这种“油发电、电驱动”的模式,中间多了一道能量转换,过去一直被人诟病,说它是“脱裤子放屁”,是效率低下的、不高级的技术。
理论上的争论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车是买来开的,不是放在实验室里供着的。
当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开始使用这两种车之后,现实的账本和体验开始说话了。
增程式车主们发现,只要家里或者单位能充电,这车开起来跟纯电车几乎没两样。
每天上下班通勤,电费算下来一公里也就几分钱,一个月下来可能就一两百块钱的电费开销。
车里那台发动机,也就是那个“发电机”,可能一个月都难得启动一次,加一箱油能用上大半年。
这种体验就是:享受了电车的安静、平顺和低成本,同时心里还特别踏实,因为知道就算跑长途或者忘了充电,也完全不用担心会趴在路上。
而另一边,一些选择了“高级”的多档DHT插混的车主,却遇到了新的烦恼。
首先,因为那套系统确实复杂,所以车价本身可能就会高一些。
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个“超级管家”一样的精密变速箱,一旦闹点脾气,维修起来可不是小数目,费用动辄上万,让车主们心里直打鼓。
大家开始琢磨一个问题:我多花了钱,买来的这份“技术先进”,在日常开车时真的能感受到那么大的差别吗?
为了理论上那一点点的效率提升,去承担可能出现的昂贵维修成本,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就在这种争论还在继续的时候,一个关键的变量出现了,那就是电池技术的大踏步前进。
当车企能给增程式汽车装上一块超大容量的电池,让它的纯电续航一下子冲到430公里时,整个游戏的规则就彻底改变了。
您想啊,430公里的纯电续航意味着什么?
对于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这足够你从周一开到周五,应付所有的日常通勤和接送孩子,根本用不着启动发动机。
甚至周末去趟郊区,来回一两百公里,也还是在用纯电。
这样一来,增程式汽车在超过95%的用车时间里,就是一辆纯粹的电动车。
这时候,过去那些关于“增程式高速费油”的指责,就显得有点苍白无力了。
因为用户会反问:我一年能有几次机会在高速上连续开好几百公里呢?
为了那极少数的长途场景,就否定它在日常使用中的巨大优势,这显然不符合普通人的生活逻辑。
更何况,咱们国家的电池技术也在飞速发展,比如有些电池不仅容量大,充电速度还特别快,喝杯咖啡的工夫就能充进去两三百公里的续航,而且在东北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也能正常工作。
这让增程式汽车在“用电”这个环节的体验,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
市场的反应是最诚实的。
当一个技术路线能更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时,消费者自然会用自己的钱来投票。
我们看到的数据显示,近一年来,增程式车型的销量增长速度非常惊人,甚至超过了整个插电混动市场的平均增速。
像理想、问界这些主打增程的品牌,销量节节攀升,已经成了市场上的明星。
更值得注意的是,就连一些过去埋头研发多档DHT技术的传统大厂,比如奇瑞、吉利,现在也纷纷调转方向,推出了自己的增程车型。
企业是最现实的,他们不会跟市场趋势和真金白银过不去。
这种集体的转向,本身就说明了问题。
每年节假日高速服务区里,充电桩前排起的长长车队,就是对这场技术路线之争最生动的注解。
当纯电车主因为“充电焦虑”而苦苦等待时,增程式车主可以像开燃油车一样,从容地驶入加油站,五分钟加满油就继续上路。
这种“平时用电如电车,长途加油似油车”的从容和自由,恰恰击中了中国家庭用车的最大痛点。
所以说,增程式和多-档DHT插混的这场争论,发展到今天,胜负的天平其实已经倾斜了。
这并不是说多档DHT技术不好,它依然是一种精密且优秀的技术,对于那些追求极致驾驶体验和机械感的发烧友来说,它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就像有人依然钟爱复杂的机械手表一样。
但对于占市场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用户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能写进教科书的复杂技术,而是一个能实实在在解决他们出行问题、降低他们用车成本、消除他们里程焦虑的可靠方案。
从这个角度看,增程式用一种看似“简单粗暴”的方式,却恰好实现了这个目标。
它让普通人能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电驱动带来的好处,同时又彻底摆脱了纯电车的束缚。
这或许才是技术服务于人、技术回归本质的最好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