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一个老朋友聊起他家开的2S店,叹气说今年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库存压得喘不过气,手里这点钱真是不够周转。他说。这事儿挺典型的,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刚发声,提醒说2025年中国汽车经销商压力山大,特别是燃油车库存积压,市场竞争激烈到让人想哭。
说实话,去年见过不少经销商,尤其是中小的,那压力我能感受到。好比你上游工厂突然给你多供了30%的货,但下游客户只缩了5%的买量,你不得死扛着这堆库存?去年一线经历告诉我,能用资金灵活动作,库存管控好点的,还能撑住。要不然,你看那价格战,不是抢钱吗?车卖出去了,价格倒挂,利润薄得像抹了油。
之前我提到豪华品牌还算过得去,表现好像没这么惨。嗯,这说法有点大,我得修正下。崔东树也说了,豪华车也一样,虽然新车销量还行,但盈利缩水严重,他们靠金融保险这些衍生业务勉强维持低毛利。资金链紧张,资金流动性成了硬伤。你看,这里面相当于造车复刻了供货厂倒贴做生意的感觉,挺难熬。
记得我去年去长沙拜访一家区域龙头经销商,销售头头跟我讲:现在是‘赔着卖’,靠后端金融服务撑着。他还让我算了一笔账,按他估计,一辆22万的车,销售毛利不到5%,加保险金融搞定就能写个收支平衡表。真心不乐观。这就是说,单卖车,赚不到钱。
二手车这块更惨,很多店庆幸有二手业务撑门面,但利润不高,市场还没彻底打开,消费者心理复杂,不敢买贵,二手价格又没法往上走。我随手翻了下笔记,去年见了5家二手车经销商,基本上利润率都在3%以下,折旧成本和维修费吃掉大半收益,想改善几乎靠天吃饭。
这个供应链,借用个生活比喻,就像你做饭,你拿到的食材出奇多,但突然发现邻居饭量变小了,你做了三碗饭,邻居只吃两碗,剩下的全浪费。你家冰箱容量有限,菜放久了变质,别提还能靠什么挣钱了。车企大规模扩产,供应远超需求,就成了那多余的食材。
我有点没想透的地方是,新能源车市场咋就没那么难?崔秘书长说新能源快速增长,可这电池价格近期波动,补贴退坡,我估计不少中小经销商新能源销量不稳定,金融服务可能也跟不上。是不是新能源经销商压力被掩盖了?样本少,不能太武断。
你有没有注意到,贷款延展和授信额度扩大这块政策说法很丰富,可具体怎么落地,谁心里没点数?前段时间跟一个银行信贷经理聊,人家头疼政策限制多,不敢放太多,这政策跟市场需求叫人上天。虽然他说金融机构愿意支持,但风险评估标准严格得很,不是说撑就撑得起来。
再说用户那边,购车融资贴息听上去美,其实消费者心里打鼓。买车贷款多了,负担加重,很多人宁愿多攒点钱再买。我的一个同事上个月为了买辆车,算了一笔账发现贷款月供加保险手续费年化达到了7%,身体里直犯嘀咕,干脆坚持多攒一阵。
其实我有时候挺怀疑,这市场的流通环,是不是早就透支了赚钱空间?厂商、经销商、金融机构三方的压力叠加,整条链条就像被拉得太紧的弓,一旦再紧点,哪一环断了都难说。朋友跟我开玩笑说:现在倒贴让人怀疑经销商掏的钱是谁出的。这话听着扎心。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车企研发部门的感受。他们倒没闲着,忙着推新车型和新能源技术,目标就是帮渠道出货,减缓库存压力。但研发周期长、成本高,和经销商短期回款压力形成鲜明对比。这不就像你家孩子上学跟你一日三餐花销一个节奏吗?父母包揽一切但钱包空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小跑题一下,你们知道经销商到底是怎么管控库存的吗?跟我合作过的一家省内大经销商说,他们建立了流通黑名单,对滞销量大户采取限货措施,节奏上着实飘忽。这样硬邦邦的管理虽能降库存,但市场活力也被削弱。他们很怕因此丢失潜在客户,陷入恶性循环。
回到政策层面,崔东树提的调研和专项政策确实必要,但细节带劲儿的还得看后续。估计出台后,有钱的大经销商拿得多点,中小经销商在夹缝中求生存还是常态。你说这公平不公平?我也犯嘀咕,到底怎么分配资源更合理?
金融支撑固然重要,但我更想知道,普通买车人,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者,会不会因为金融政策调整享受到切实利好?换句话说,贷款贴息到底惠不惠民?购车热情会不会重新被点燃?这事儿,等着市场自己给答案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