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掀桌子:那些靠“假插混”上绿牌的日子,到头了

不装了,摊牌了,工信部这次是真的不耐烦了。

前两天那个《关于2026—2027年减免车辆购置税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要求的公告》,洋洋洒洒一大篇,核心就一句话:纯电续航低于100公里的插混,以后别想领国家的饭票了。

工信部掀桌子:那些靠“假插混”上绿牌的日子,到头了-有驾

过去那个43公里的标准,讲真,就是个笑话。它更像一种行为艺术,一种车企和部分消费者合谋上演的赛博朋克戏剧。车企假装自己造了新能源,消费者假装自己开了新能源,大家心照不宣地领着补贴,上着绿牌,然后一脚油门,发动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仿佛在嘲笑充电桩的寂寞。

这就是一场大型的“cosplay”,这些所谓的插混车,就是穿着电力机甲的燃油巨兽。

我之前打网约车,跟一个师傅聊,他那个插混车,标称续航50公里,没快充。大哥很诚实,说开了十万公里,充电次数一个手就数得过来。我当时就算了一下,好家伙,电驱里程占比0.5%,剩下的99.5%全靠烧油。这哪里是新能源,这简直是油车界的“无间道”,潜伏在新能源队伍里,专门为了骗经费的。

更骚的是,他们还特别理直气壮。为什么买?便宜,免税,还给绿牌。这逻辑,无懈可击。跟他说环保,他跟你说生活。你跟他谈技术,他跟你聊政策。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钻空子了,这是把规则的桌子给掀了,然后用桌子腿给自己点了根华子。

以前我们总觉得,市场竞争嘛,是大家在一个餐厅里抢蛋糕。小米进来,是把别人的蛋糕抢走了。后来发现不对,这帮新势力是直接抱着煤气罐进来的,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大家谁也别吃。

而这些短续航插混,就是那个在餐厅爆炸前,把所有桌子上的蜡烛都顺走的哥们。

所以这次工信部直接把规则改了,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法则。什么叫产业升级?翻译过来就是:我不过了,你们这帮玩花活儿的也别想活。要么老老实实给我搞技术,要么就滚回燃油车的世界里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工信部掀桌子:那些靠“假插混”上绿牌的日子,到头了-有驾

过去我们总爱聊什么技术崇拜,什么智能座舱,什么自动驾驶。我跟你讲,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在现实的混沌草台班子面前,一文不值。决定中国路况未来的,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横冲直撞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自动驾驶算法就得背锅。

同理,决定插混技术生死的,也不是实验室里那些热效率数据,而是那些压根就没打算充电的用户。他们用最朴素、最不讲理的现实场景,给所有工程师上了一课:你设计的那个充电口,它真正的作用可能只是个装饰品。

所以,把纯电续航拉到100公里,这个行为就非常“接地气”。它不是一个技术指标,它是一个“门槛”,一个“筛选器”,一个“态度”。

它在用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告诉你:你想享受新能源的福利,就必须付出一点点“新能源的代价”。你得充电,你得改变你的用车习惯。100公里的续航,足够覆盖绝大多数人一两天的通勤,你再跟我说你家没充电桩,或者充电不方便,那就有点耍流氓了。这就好像你买了张健身卡,一次都不去,还抱怨自己没瘦。坏了菜了,健身房欠你的啊?

工信部掀桌子:那些靠“假插混”上绿牌的日子,到头了-有驾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有些东西是不讲道理的,是玄学。比如奔驰的标,比如特斯拉的那个感觉。会买这些品牌的人,你跟他聊性价比,他觉得你在侮辱他。这是一种信仰,一种“我懂,你不懂”的优越感。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插混不一样,尤其之前那些短续航的玩意儿,它压根就没有形成信仰的土壤。大家买它,就是图个实惠,图个方便,图个政策红利。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既然是交易,那当政策这个最大的甲方爸爸改变了交易条款,那这个产品逻辑就得瞬间崩塌。

工信部掀桌子:那些靠“假插混”上绿牌的日子,到头了-有驾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工信部比作掀桌子的甲方爸爸,好像有点不太尊重。但仔细一想,这事儿的内核,就是这么个糙理。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特别能理解那种心态。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账单,谁不想省点钱呢?所以搞个插混,平时用油,偶尔充充电,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但是,这事儿的本质,是用信息差和政策滞后性,薅了整个社会的羊毛。当所有人都这么干的时候,这个漏洞就变成了黑洞,再不堵上,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所以,加大,加大,加大!把门槛给我往死里加大!

别跟我扯什么这是扼杀技术多样性,也别跟我说什么这是“一刀切”。讲真,那个50公里左右的插混技术,压根就不是什么需要保护的“多样性”,它就是个过渡时期的“怪胎”,是个工业缝合怪。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结束了,就该体面地走进博物馆。

所以,国家这一锤定音,是在干嘛?是在“正本清源”。它在强行把一个已经跑偏了的赛道,用护栏给你掰回来。疼吗?肯定疼。对于那些还想继续玩cosplay的车企来说,心态直接爆了。但能过,就是能过。这才是对那些真正投入研发、老老实实做长续航插混和纯电的车企最大的公平。

所以这事儿的结论是啥?是技术进步倒逼政策吗?不。

它的结论是,任何试图在“假装努力”和“真的牛逼”之间找一个中间地带的投机行为,最终都会被一巴掌扇回来。因为在掀桌子的人面前,你所有的花里胡哨,都显得那么的典中典。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