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

买电动车就像开盲盒,电池这块尤其刺激。

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有驾

天天把宁德时代挂嘴边的,一半是真懂,一半是复读机。真正的牌桌上,玄机都在那些“备胎”身上。

迷信宁王,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上的懒惰。觉得只要用了宁德时代的电池,这车就稳了,就像当年买电脑只认英特尔一样。但现实是,任何一个脑子清醒的车企大佬,都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押在一个供应商身上,这不叫战略,这叫“为爱冲锋的勇士”,最后大概率被人渣得明明白白。

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有驾

车企的命脉是什么?不是酷炫的大屏,不是自动驾驶的PPT,而是稳定得像老狗一样的供应链。

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有驾

安全第一。续航第二。价格第三。这是普通人买车的朴素逻辑。但车企的逻辑是什么?是供应链安全大于天。宁王虽好,可不能贪杯,不然人家一断供,或者一个不高兴涨价了,你整个工厂的产线都得停下来喝西北风,那乐子就大了。

所以,二线电池厂的存在,首先就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生存的战略问题。它们是车企用来制衡宁德时代的棋子,是悬在宁王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是因为有了中创新航、国轩高科、欣旺达这些“狼崽子”在后面玩儿命追,宁王才不敢那么放肆,大家才能买到价格更合理的电动爹。

这就是最基础的商业博弈。不懂这个,就看不懂电池江湖的刀光剑影。

当然,光讲战略不看产品,那是耍流氓。这些二线厂子,是不是真的能打?

这里面门道就多了,各家有各家的活法,突出一个八仙过海,各玩各骚。

比如比亚迪的弗迪电池,这是个很特殊的存在。人家本质上是自产自销,顺便再卖给别人,主打一个“安全感”拉满。刀片电池的结构创新,说白了就是把磷酸铁锂这块安全长板,做到了极致。很多老司机就认这个,觉得续航虚一点没关系,冬天趴窝也认了,关键是不能在新闻上看见自己。丰田这种老油条都愿意用,你看中的就是这份稳妥。

它的问题也很直接,能量密度相对三元锂就是个弟弟,低温性能就是软肋。这没啥好洗的,技术路线决定了,你不可能既要又要。市区通勤买菜接娃,它香得很;你要是天天东北跑长途,那还是得掂量掂量。

再看中创新航这种,堪称“性价比刺客”。它的崛起之路非常简单粗暴:价格。用更低的价格,抢占宁王不愿意或者顾不过来的市场。广汽用它,小鹏也用它,核心逻辑就是省钱。省下来的钱,可以放在营销上,可以放在配置上,最终都是为了卷死同行。

但代价是什么?是品控的争议。网上吐槽电池衰减快、一致性差的声音,就没断过。这就像拳击比赛,中创新航比的不是谁拳头硬,是谁更会抓节奏,在对手喘气的时候用价格给他一记闷拳。至于挨拳的消费者体验如何,那就有点看脸了。

还有欣旺达,路子走得更野,专门绑定新势力。理想、蔚来、小鹏,这些互联网思维武装到牙齿的品牌,最看重什么?用户体验和差异化。欣旺达就主攻快充技术,让你充电五分钟,多干二百里。这招“快种快收”的打法,精准地挠到了新势力和他们用户的痒处。

但这种模式风险也高,你深度绑定了几个大客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而且快充对电池寿命和安全性的考验极大,属于在钢丝上跳舞,一旦翻车,就是万劫不复。

至于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这些,更是各有各的山头。国轩背后有大众和奇瑞,主攻中低端和插混市场,讲究一个“经济适用”。亿纬锂能则是在商用车、储能这些领域闷声发大财,玩的是多元化布局。

你看,没有一家是傻子。每个能在牌桌上活下来的二线玩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要么是技术上有独门绝技,要么是成本控制做到了极致,要么就是抱上了一条足够粗的大腿。那些啥也没有,还想在中间混日子的,早就被市场这台绞肉机碾成渣了。

所以,现在买车,电池到底怎么看?

一个残酷的真相是,电池本身只是个半成品,一个硬件。真正决定你日常体验的,是硬件(电芯)和软件(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结合。

BMS这玩意儿,就像电池的大脑。同样一块60分的电池,牛逼的BMS能给它优化出80分的效果,垃圾的BMS能让100分的电池变成不定时炸弹。有的车企BMS调教牛逼,能把一块二线电池的性能压榨到极致,续航、温控、寿命都给你管得明明白白,属于饭都给你喂到嘴里了。而有的车企自己就是个半吊子,就算给它宁王的顶级电芯,它也能给你搞出冬季趴窝、续航尿崩的魔幻剧情。

说白了,电池厂和车厂的关系,有点像做饭。电池厂负责提供食材,车厂是大厨。食材好坏固然重要,但大厨的手艺才是决定这道菜最终能不能吃的关键。有的车厂为了省钱用了二线电池,但自己在BMS上下了苦功夫,最终体验未必差。有的车厂大张旗鼓宣传自己用了宁王电池,结果BMS是外包的,实际体验一塌糊涂。

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有驾

这种事儿,魔幻吗?不魔幻,这就是工业。

所以,别再纠结那块电池是不是宁德时代了,更应该问问,你花三十万买的这辆车,车企到底有没有把它当亲儿子一样去调教?

很多时候,车企选择二三线电池,不是因为它坑,而是因为它在特定场景下,是那个“刚刚好”的选择。就像你不会用顶配的MacBook Pro去记事本打字一样,杀鸡焉用牛刀。

当然,如果一辆车卖到四五十万,还在用一个争议巨大的三线电池,那不是割韭菜是什么?是在考验消费者的信仰。

买电动车别再只看宁德时代了,车企的“大脑”比电芯本身更重要-有驾

最终,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与其去背那些复杂的电池厂名录,不如多看看真实车主的长期评测,尤其是冬天的评测。数据再漂亮,都不如隔壁老王开了一年后的那句“还行,没啥毛病”来得实在。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辩论的。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