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车在路上,尤其是堵在晚高峰的停车场出口,有个很明显的感觉:不认识的车标越来越多了。
以前吧,停车场里扫一眼,基本就是BBA、两田一产、大众,外加几个自主老面孔。
现在不一样了,各种没见过的logo,造型一个比一个科幻,名字一个比一个拗口。
有时候掏出手机想查查这是哪路神仙,半天输不对名字,索性放弃。
这种“脸盲”的背后,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尤其国内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洗牌和重构。
最近看到吉利的财报,就特别有这种感觉。
数据很亮眼,单季营收新高,利润大涨,市占率也在追赶龙头比亚迪。
高管在电话会上也意气风发,说跟老大的差距从去年的一半多,缩小到了现在的3个百分点。
听上去是个很燃的“老二逆袭”的故事。
但每次看到这种财报解读,我总习惯性地往后退一步,想捋一捋背后的账本。
因为企业的财报,尤其是转型期大公司的财报,就像一张结构复杂的心电图,只看最后那个“利润上涨”的峰值,很容易忽略掉心率不齐的风险。
吉利和比亚迪,经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但实际上,从根上说,这两家公司是两种模式,回答的是同一张考卷上两道不同的题。
比亚迪答的是“垂直整合”这道大题。
从电池到电机电控,再到车规级芯片,恨不得把所有核心部件都攥在自己手里。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在产业链剧烈波动的时候,成本控制能力极强,而且技术迭代可以内部闭环,速度快。
缺点也很明显,前期投入是天文数字,资产非常重,属于“先苦后甜”的玩法,一旦赌错技术路线,整个家当都得跟着陪葬。
所以过去很多年,比亚迪的利润一直很薄,在资本市场也不算浓眉大眼的优等生。
吉利答的则是另一道题:“平台化+品牌矩阵”。
有点像大众集团的路子。
核心是砸钱搞出几个先进的底层架构,比如CMA、SPA、SEA浩瀚架构。
然后在这个架构上,像搭乐高一样,长出不同的品牌来。
从领克到极氪,再到银河、极星,甚至路特斯,家里一堆兄弟,覆盖从几万到上百万的各种市场。
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多点开花,用不同的品牌故事和定位去吸引不同的客群,东方不亮西方亮。
坏处是,管理极其复杂,资源容易分散,而且各个品牌之间难免会内耗,左右手互搏。
前几年吉利内部的“九龙治水”,就是这个模式的典型阵痛。
所以,你看懂了这两种模式,再回头看吉利的这份财报,就能品出点不一样的味道。
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
吉利三季度利润增长,单车盈利也在提升。
这当然是好事,说明公司经营效率在提高。
但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关键点是,吉利是目前行业里极少数,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销量“双增长”的企业。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吉利现在的利润,是一个“混合利润”。
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仍然坚挺的燃油车业务贡献的。
燃油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供应链成熟,研发成本早已摊薄,是实打实的现金奶牛。
而新能源车,尤其是新品牌新车型,前期研发、营销、渠道铺设的投入巨大,很多还在“卖一辆亏一辆”的填坑阶段。
所以,吉利现在是一只脚踩在燃油车的宽阔甲板上,一只脚迈向电动车的救生艇。
甲板虽然旧了,但又宽又稳,还能赚不少钱;救生艇代表未来,但眼下又小又挤。
这份财报之所以好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只踩在甲板上的脚,依然稳健有力。
这既是优势,也是隐藏的风险。
优势在于,它有持续的现金流来为电动化转型输血,不用像一些新势力那样,靠一轮又一轮的融资续命。
风险在于,它对燃油车市场的依赖,会让它的转型背上包袱。
真正的考验是,当燃油车市场的甲板开始加速倾斜下沉时,它能不能利索地把两只脚都收回到救生艇上,并且保证船不翻。
第二笔,是“管理账”。
财报里提到,吉利的各项费用率都在下降。
这背后,是那场“回归一个吉利”的内部整合开始见效了。
说白了,就是家里兄弟几个开了个会,决定别再内耗了,枪口一致对外。
把采购、研发、营销这些公共部门打通,形成规模效应,成本自然就下来了。
这笔账,其实是“平台化+品牌矩阵”模式的必修课。
如果整合不好,一堆品牌就是一盘散沙,1+1<2。
如果整合得好,就能像大众那样,用一个MQB平台,变出奥迪A3、高尔夫、迈腾、途观等一众神车,把平台的研发成本摊到极致。
吉利现在做的,就是在补这门课。
私有化极氪,也是为了让指挥更统一,决策更高效。
这说明吉利意识到了问题,并且在动手术,这是好事。
但手术有没有后遗症,效果能持续多久,还需要时间观察。
第三笔,是“情绪账”。
吉利高管在会上反复强调追赶比亚迪,把市场份额的差距作为核心指标。
这当然是一种对外释放的信心,给投资者和市场看的。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参照物依赖”。
当一个企业把另一个企业当成唯一的参照物时,它的战略和动作,很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你降价,我也得跟;你出新车,我也得出对标产品。
这在竞争初期是有效的,可以快速学习、快速追赶。
但到了某个阶段,更重要的问题是:“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比亚迪的护城河是全产业链的成本优势和技术闭环。
吉利的护城河应该是什么?
是基于全球化平台的工程能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还是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上的差异化优势?
盯着对手的后视镜开车,或许能保证你不掉队,但很难让你实现真正的超越。
真正的超越,往往来自于你看到了对手没看到的新路。
所以,吉利利润大涨,当然值得高兴。
这证明了它在过去十年下的苦功、踩过的坑,开始有了回报。
它用一种更稳妥、更传统的工业集团的思路,在新能源这个狂飙突进的赛道上,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既吃到了新能源的增长红利,又没完全丢掉燃油车的利润基本盘。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未来的挑战,可能比追赶一个具体的对手要复杂得多。
它真正的对手,是时间。
是如何在燃油车利润彻底消失之前,把新能源业务的盈利能力真正建立起来,完成内部的“新旧动能转换”。
这场比赛,更像是一场自我竞速。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种神仙打架其实是好事。
竞争越激烈,我们能买到的产品就越好、越便宜。
至于谁能笑到最后,那得拉长时间轴来看。
汽车产业的周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
今天看似稳固的格局,五年后可能就面目全非。
就像十年前,没人会想到,停车场里会多出那么多让我们脸盲的新车标。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