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说法挺火,说美国那边自己搞了个高关税,结果反过来把自家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给坑了,导致美系车彻底失了“民心”,销量一落千丈。
听上去好像是这么个道理,自己家的政策,最后砸了自己家企业的饭碗,听着挺解气的。
但是,咱们要是静下心来,像拉家常一样把这事儿里里外外捋一遍,就会发现,这口大锅,光让“高关税”来背,还真有点冤枉它了。
说到底,美系车今天在中国市场的尴尬处境,更像是一场消费者用真金白银进行的公投,是市场规律给那些跟不上时代变化的品牌上的一堂公开课。
咱们不妨把时间往回倒个十年八年的。
那时候,谁家里要是买了辆别克君威或者福特福克斯,那在亲戚朋友面前是相当有面子的事。
通用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稳稳地占着百分之十五还多,那是什么概念?
差不多每卖出去六七台车,就有一台是通用旗下的。
那时候的美系车,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是很多人购车的首选。
可现在呢?
情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最新的销售数据摆在那儿,看着都让人心惊。
通用的市场份额已经被拦腰斩断,掉到了百分之八都不到。
福特就更不用提了,曾经月销量能轻松破万的明星车型,现在一个月能卖个千八百台就算完成任务了,整体销量动不动就同比下跌个百分之三四十。
这种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我们身边就能看到最直观的景象:以前人来人往的美系车4S店,现在变得冷冷清清,有时候销售人员比来看车的顾客还多,展车上都积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这背后,是消费者选择的转向,是市场的无情筛选。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曾经的王者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首先,咱们得把那个“高关税”的误会给解开。
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地认为,美国对中国商品加税,中国也反制,一来二去,进口到中国的美国车就贵了,自然就没人买了。
但事实是,我们在国内大街上看到的大部分美系车,比如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还有绝大多数的福特汽车,都不是从美国漂洋过海运过来的。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由上汽通用、长安福特这样的合资企业,在中国本土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既然是在中国生产、中国销售,那美国搞的那些关税政策,跟它们压根就没什么直接关系。
所以说,把销量不好的原因甩锅给关税,显然是找错了对象。
真正的原因,还得从车子本身和品牌自身的策略上找。
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让老车主们寒心的问题,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不思进取”。
很多美系品牌似乎总觉得,凭着自己过去几十年积攒下来的牌子和口碑,就能一直吃老本。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
一款车型的外观内饰,用上七八年甚至十年都不带大改动的,这在以前也许行得通,但在今天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当我们的国产车把车内的大屏幕越做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车机系统做得比智能手机还流畅的时候,你花二十多万买一台新的美系车,可能得到的是一个分辨率低得能看清像素点、操作起来还一卡一顿的车机。
想用个语音控制,喊半天它才反应过来,导航地图加载慢得能让你错过好几个路口。
这种巨大的体验落差,消费者是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大家辛辛苦苦赚的钱,谁愿意花在一台技术落后、体验糟糕的产品上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对中国市场的“水土不服”,或者说,它们始终没能真正读懂中国普通家庭到底需要一辆什么样的车。
美国地大物博,油价也相对便宜,所以他们喜欢那种动力强劲、排量大、外形粗犷的“肌肉车”。
这套东西搬到中国来,就有点行不通了。
中国的城市道路拥堵,油价又一直在高位徘徊,老百姓买车过日子,最看重的就是实用和经济。
大家需要的是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特别是后排空间,能让一家老小坐得舒舒服服;需要的是省油,能降低日常的用车成本。
可美系车呢,很多时候还在固执地强调它的动力有多强,零百加速有多快。
动力强当然是好事,可为此付出的高油耗代价,一年下来多花的油钱,都够给全家添置不少东西了。
除了油耗,做工粗糙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车门缝隙大得能插进手指头,内饰用料大面积都是硬邦邦的塑料,新车开不了多久就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响,这些细节上的不讲究,让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中国消费者感到不被尊重。
如果说前两个问题是慢性病,那么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浪潮面前的“反应迟钝”,就是最致命的一击。
当中国的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从一开始就All in电动化,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系统都自己研发,把技术玩得明明白白的时候,很多传统美系车企才后知后觉地推出几款“油改电”的车型来应付市场。
所谓“油改电”,就是拿原来燃油车的平台,拆掉发动机和油箱,硬塞进去一套电池和电机。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车辆的性能和体验都大打折扣。
续航里程虚标严重,官方宣传能跑五百公里,实际上一开空调、跑个高速,可能三百公里就得急着找充电桩。
充电速度也慢得让人着急,别人家的车充个半小时就能增加两三百公里续航,它可能需要一个多小时。
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超过百分之五十的中国市场,拿不出有竞争力的电动车产品,就等于自动放弃了半壁江山。
最后,压垮消费者信心的还有一根稻草,那就是惨不忍睹的二手车保值率。
为了清理库存,维持销量数据,美系车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大降价”。
一款新车刚上市没多久,优惠个三五万是家常便饭,甚至有的车型优惠幅度能达到七八万。
这对于刚提车没多久的老车主来说,无异于“背刺”。
更重要的是,它严重影响了这辆车在二手车市场的价值。
举个很现实的例子,同样是开了三年的中型轿车,一台丰田凯美瑞可能比一台别克君威在二手市场上能多卖出好几万块钱。
这意味着,当初花差不多的钱买车,选择美系车的消费者在卖车时会承受更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越来越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来说,这笔账谁都会算。
这种“新车落地打八折,三年之后打骨折”的现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让越来越多理性的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