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圈和三轮车圈,真是出了件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新鲜事儿。
咱们这边好多人还在眼巴巴地等着排队提小米SU7,那边厢,马路上可能已经跑着“宗申SU7”了,只不过是三个轮子的版本。
这可不是什么段子,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老牌摩托车企业宗申,最近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品发布会,一口气发布了一百多款新车,本来是想秀肌肉的,结果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几款车的名字给吸引走了,这事儿瞬间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一个在我们印象里浓眉大眼的老品牌,怎么就突然玩起了这种“蹭热度”的套路?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咱们今天就得好好说道说道。
咱们先来看看宗申都干了啥。
在他们那场发布会上,密密麻麻的新车里,混进了几个让大伙儿再熟悉不过的名字。
比如“问界Q1”、“智界S300”,甚至还有一个标着“极客+高端系列”的“问界S2”。
这些名字听着耳熟吧?
没错,这不就是华为鸿蒙智行那几个当红的汽车品牌嘛。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连小米汽车的开山之作,那个火到发烫的“SU7”,宗申也没放过,直接拿来用了。
这可不是搞什么同音字之类的擦边球,而是原封不动地把人家汽车品牌的招牌,明晃晃地挂在了自己三轮车的车头上。
有汽车博主把现场照片一发出来,大家伙儿都看傻了,这操作也太直接了,简直就像是把邻居家的门牌摘下来,挂在了自己家门口。
这几个名字在当下的分量,那可不是一般的重。
咱们得知道,“问界”,是华为和赛力斯深度合作的成果,旗下的问界M7、M9等车型,在市场上那是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订单多得工厂都得加班加点地生产。
“智界”,是华为和另一家汽车巨头奇瑞联手打造的,同样是鸿蒙智能汽车技术联盟里的重要一员,代表着智能化的前沿水平。
“极氪”,是吉利集团旗下的高端电动品牌,主打的就是科技感和驾驶乐趣。
至于“SU7”,就更不用多说了,小米跨界造车的第一个产品,一发布就成了现象级的爆款,是当前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宗申把这些自带光环的名字直接拿过来用,这意图实在是太明显了。
那么问题来了,宗申作为一个几十年的老品牌,为啥要这么干呢?
答案其实就藏在两个字里:流量。
而且是几乎不用花钱的流量。
咱们得分析一下三轮车的主要市场在哪里,大多是在乡镇、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
生活在这些地方的消费者,可能不太会去深入研究汽车圈里各个品牌的详细定位和技术差异,但他们绝对听说过“华为”、“小米”这样家喻户晓的名字。
当一个卖三轮车的销售,指着一辆车跟一位大叔说:“您看这辆‘问界’,大品牌,跟华为那个是一家的,技术肯定靠谱!”你猜这位大叔会不会立刻就对这辆车产生好感?
他很可能真的以为,这是那些高科技大公司为了服务咱们老百姓,专门推出的三轮车版本。
这种信息上的不对等,就成了宗申这波操作能够奏效的基础。
它几乎没花什么广告费,就巧妙地在目标客户的脑海里,建立起了一种“大品牌、高质量”的虚假联想,这可比花几百万上千万做传统广告要划算多了。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这么明目张胆地用别人的名字,难道就不怕被告侵权吗?
这恰恰是宗申“精明”或者说“鸡贼”的地方。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件事确实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地带。
根据咱们国家的商标法,商品和服务是分类注册的。
虽然汽车和三轮摩托车都属于运输工具这个大类,但在具体的商品小项上是有区分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华为的“问界”商标主要注册在“汽车”这个小项上,宗申在“三轮摩托车”上注册一个同样的名字,打起官司来,结果还真不一定。
而且,对于华为、小米这样的大公司来说,为了一个三轮车的名字去大动干戈地打一场官司,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正中宗申的下怀。
官司一打,新闻一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了“宗申问界三轮车”,这不等于免费帮宗申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大宣传吗?
宗申很可能就是算准了这一点,赌这些大公司会觉得麻烦,懒得计较。
但是,这种看似聪明的做法,真的能让一个企业走得更远吗?
我看未必。
短期内,宗申确实是赚足了话题和眼球,可能也真能忽悠到一些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下单。
可从长远来看,这无异于是在喝毒药解渴,是在砸自己的招牌,毁自己的前路。
首先,这对宗申自身的品牌形象是致命的伤害。
宗申这个牌子,在中国摩托车和三轮车行业里,好歹也是风风雨雨几十年,积累了一定的口碑和用户基础的。
很多人家里的第一辆摩托车,可能就是宗申的。
现在搞这么一出,给外界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是投机取巧,是山寨模仿,是没有创新能力。
一个本该靠产品质量和技术实力说话的实体企业,现在却沦落到要靠蹭别人的名字来吸引注意,这本身就是一种品牌价值的巨大滑坡。
它不仅丢掉了自己作为一个老品牌应有的个性和特色,更丢掉了一份应有的体面和尊严。
其次,这种行为对那些被碰瓷的品牌,也造成了实实在在的困扰和伤害。
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年轻人攒了好久的钱,满心欢喜地准备买一辆高端智能的“问界”汽车,结果他在网上一搜,铺天盖地的信息里,夹杂着各种“问界”三蹦子的图片和讨论。
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他会不会觉得“问界”这个品牌怎么一下子变得不那么高级了,都开始生产三轮车了?
同样,极氪汽车辛辛苦苦营造的“极客精神”和高端科技范儿,被一个“问界S2”三蹦子这么一搅和,那种纯粹的感觉就被冲淡了。
这种对品牌形象的稀释和污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其负面影响是真实而深远的。
更重要的是,如果这种行为被行业默许甚至被争相模仿,那整个市场的秩序就乱套了。
今天有“问界”三轮车,那明天是不是就会有“苹果”牌电饭煲、“奔驰”牌自行车、“兰蔻”牌辣条?
如果投机取巧就能获得成功,那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地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去打磨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品牌呢?
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制造业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倒退。
我们国家现在好不容易在新能源汽车这个赛道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地位,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像比亚迪、华为、吉利、小米这样的企业,拿出真金白银去搞研发,攻克一个个技术难关,一步一个脚印拼出来的。
这是我们“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迈进的骄傲。
宗申这种行为,恰恰与这种积极向上的大趋势背道而驰,它宣扬的是一种走捷径、抄近路的懒惰思想,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说一千道一万,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地活下去,活得好,根基必须扎在自己的产品上。
老百姓买车,不管是四个轮子的还是三个轮子的,最终看的还是这东西本身好不好用,结不结实,续航能力强不强,坐着舒不舒服。
宗申与其把这份“小聪明”用在琢磨怎么起名字上,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精力放在如何提升三蹦子的质量和性能上。
比如,能不能把电池做得更耐用一些,让跑运输的师傅们少一点里程焦虑?
能不能把减震系统做得更好一些,让行驶在乡间小路上的颠簸感更小一些?
能不能把车棚设计得更科学一些,让它在刮风下雨天能更好地保护驾驶者?
把心思和成本花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地方,比什么花哨的名字都管用。
产品真的做好了,就算你给它起名叫“宗申铁牛”、“宗申奋斗”,照样会有大把的人抢着买。
名字是品牌的脸面,但借来的脸面,终究不是自己的。
靠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赢得的口碑,才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金字招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