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SU7紧急召回!智驾安全警钟再鸣,OTA时代责任何在
——小米汽车的“软件补丁”与行业安全迷思
雷军的微博推送了秋季升级消息。
车机版本Xiaomi HyperOS 1.10.0开始推送。
同一天。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召回公告悄然发布。
11.7万辆SU7标准版被纳入召回名单。
这不是一次常规升级。而是安全缺陷的紧急补救。
召回编号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
字母“I”刺眼——它代表“受调查影响”的非主动召回。
被动召回的真相:安全缺陷浮出水面
小米的官方回应轻描淡写:“提升辅助驾驶可靠性”。
但召回编号揭露了本质:缺陷类别S(安全缺陷),召回类型I(调查影响)。
国家缺陷调查的介入。让问题无处遁形。
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下可能失灵。
识别慢?预警迟?处置弱?
驾驶员若不及时接管。碰撞风险陡增。
铜陵爆燃事故的阴影。在行业分析中若隐若现。
OTA:便捷的“修复术”还是责任的遮羞布?
无需进店。停车通电30分钟。
软件升级即可完成召回。
动态车速功能加入。大车避让逻辑优化。
看似一次功能迭代。
但监管红线已亮起:不得用OTA隐瞒缺陷。
今年8月新规征求意见稿斩钉截铁。
企业未经备案不得推送升级。
安全责任无法“空中升级”。
特斯拉年初120万辆OTA召回犹在眼前。
智能车的“补丁时代”。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数字背后的行业阵痛
召回数量同比激增29.39%。
辅助驾驶缺陷占比飙升至23%。
智能化的另一面。是技术落地的安全短板。
小米的困境极具代表性:
1月召回3.09万辆——因泊车辅助软件误判静态障碍物。
9月再召回11.7万辆——高速领航应对极端场景不足。
低速到高速。封闭到开放。
缺陷场景的扩展。暴露了算法泛化能力的脆弱。
更值得玩味的是:
41%的已售SU7需“打补丁”。
交付量狂奔的背后。质量管控的裂缝正在扩大。
监管重拳与信任重建
工信部数据冰冷:
2025年1-7月。62.6%新车搭载辅助驾驶系统。
渗透率攀升。安全容错率却逼近极限。
市场监管总局的《汽车召回用户指南》被火速推出。
召回不再是车企的污点。而是双重保障:
企业自查+政府监管。
大湾区新能源汽车联盟秘书长张瑞锋直言:
“召回显著减少缺陷产品流通……筑牢消费信任根基”。
但信任的裂缝如何修补?
小米需回答:
为何两次召回均限于标准版?
MAX版是否真正规避了风险?
供应商责任边界在哪里?
方向盘后的终极命题
OTA升级正在完成。
动态车速功能让通行更连贯。
大车避让逻辑更灵活。
但技术迭代的狂欢中。
一个常识被反复验证: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
应急处置措施写得分明:
“务必保持手握方向盘……遇紧急场景立即干预”。
人类驾驶员。
仍是安全的最后防线。
小米的挑战刚刚开始。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高悬。
当智能车召回渐成常态。
责任与信任。
才是车企真正的“终极OTA”。
而用户要的很简单——
不必崇拜完美。
但必须敬畏安全。
方向盘后的人类,才是安全的最后防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