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又要优化小客车摇号政策的事儿最近传得沸沸扬扬,可具体咋优化?官方到现在也没给准信儿。但咱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这政策就算调,也断不会松开限购的口子。为啥?这么说吧,这政策就跟当年的计划生育似的,在北京早成了“政策老黄牛”,扎根儿深着呢,轻易动不了。
这些年上边不是没动过心思。商务部的同志说过“别光盯着限买,得管管用车”,发改委的专家也提过“从限制购买转向引导使用”,可北京呢?就像老胡同里的老槐树,根须早扎进了城墙缝里,风刮雨淋都不带晃的。那既然松绑没戏,只能在指标上做文章了,而且大概率是往新能源指标池里“注水”。今年已经加了6万个新能源指标,我打听了一圈4S店,销售们现在见面打招呼都问“您家店这月新能源指标到账了吗”,估计年底前还得再加6万,凑成12万的增量。
这12万指标是啥概念?往小了说,够4S店的销售们多签12000单;往大了说,能拉动上下游产业链——钢铁厂多炼点钢材,电池厂多产块电板,充电桩公司多装几个桩,连洗车行的生意都能跟着火。最实在的是,咱普通老百姓手里攥着指标,就算本来没打算买车,也得琢磨“不用白不用”。我同事李姐就是典型,她家原本有一辆油车代步,结果上个月指标下来,她跟我们聚餐时直念叨:“要不把油车卖了换辆电车?反正指标放着也是放着,买了至少能占个车位,说不定过两年还能升值呢。”你看,这指标就像根“消费导火索”,一点就着。
有人要问了:“要是真放开限购会咋样?”我表弟去年刚摇到号,本来打算买辆十万出头的小电驴代步,结果去4S店转了一圈就蔫了——保险一年五千,停车费每月八百,油费(他后来改买油车)小一千,再加上偶尔压线违章的罚款,他当场拍大腿:“这哪是买车?这是给银行打工呢!”现在北京马路上车多到什么地步?早高峰环路跟停车场似的,小区停车位比对象还难找,就算车价降了,养车成本还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更别说现在新车一年贬值个两三万太正常了,谁愿意平白无故往坑里扔钱?
说白了,北京不放开限购不是没道理。真要放开了,没需求的家庭绝对不会跟风买车——毕竟养车成本摆这儿呢。可要是靠增加指标,情况就不一样了。你手里攥着个“免费”的购车资格,就算本来没计划,也会想“反正指标过期作废,不如买辆代步车,周末带家人去郊区转转,或者平时上班避开早高峰”。这一来二去,消费就被“激活”了。
我有个开二手车行的朋友说得实在:“现在这行情,老百姓不是没钱买车,是不敢乱花钱。但要是政府给个指标,相当于给你个‘消费理由’——反正指标是我给的,不用白不用。你买辆十万的车,带动的是卖车、保险、加油、修车一串儿生意,这比发消费券实在多了。”
所以啊,北京这次促消费的政策,说白了就是“用指标撬动需求”。松绑限购?没戏。但往池子里多加点“诱饵”,让原本犹豫的人咬咬牙下单,既能拉动经济,又不会让城市交通彻底“堵死”,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