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

“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这句话,安在当下智能汽车的演进上,真叫一个妥帖。

车展,说白了就是汽车界的一场“选秀”,各家车厂拿出看家绝活,恨不得把未来科技都搬到展台上。

往常,大家比拼的是谁家更智能,谁家互联更炫酷,自动驾驶恨不得吹成“一键躺平”,让你在车里打牌都能稳稳当当回到家。

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有驾

可现在呢?

风向变了!

这届上海车展,智能驾驶的调门明显降低。

缘何如此?

还不是前些年安全事故频发!

监管部门发话了,要严管智能网联汽车,别光顾着画饼,安全才是金字招牌。

这不,车展开幕前,又召开了推进会,再次敲响安全警钟。

有些车厂,一听记者问及“汽车安全”,立马三缄其口,生怕哪句话没说对。

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有驾

车厂那厢遮遮掩掩,汽车芯片供应商反而显得更有底气。

他们觉着,行车安全这档子事,还得靠“芯”来保驾护航。

这“芯”,可不是泛泛之辈。

得是能达到ASIL-D等级的,也就是汽车安全完整性级别里的天花板。

这种芯片,要求严苛到极致,不允许有丝毫闪失,一旦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国产芯片如今是个什么段位?

说实话,还在奋力追赶。

过去,国产芯片主要应用在车辆的辅助系统上,比如车窗升降、后视镜调节,对性能要求不高。

现在不同了,越来越多的国产芯片开始向汽车的核心控制区域渗透,像是发动机控制、底盘调校、转向系统这些,个个都是关乎性命的关键环节。

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有驾

紫光同芯就拿出一款车载主控MCU,斩获了ASIL D级别的安全认证。

这意味着,这颗“芯”足够稳定可靠,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芯钛科技也表示,动力底盘域的高功能安全MCU,将是未来几年本土汽车芯片领域的一大增长点。

当前,国内涉足车规芯片的企业已达两三百家,但多数仍扎堆在中低端市场。

环顾全球,车载MCU市场规模惊人,动力底盘域更是占据了巨大份额,然而,这一领域,国产芯片的身影还相对少见。

芯片是硬件基础,算法则是软件灵魂。

纵然有了精良的芯片,也需要靠谱的算法加持,才能实现真正的辅助驾驶安全。

辅助驾驶功能的稳定与否、安全系数有多高,归根结底,取决于车厂在进行算法验证时,测试场景是否足够全面,数据采集是否足够精准。

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有驾

简而言之,就看车厂是不是倾注了足够的心血去雕琢打磨算法。

时下,各路企业都在布局算法,芯片供应商、一级供应商、车厂等等,不一而足。

即使是基于相同的芯片平台,调校出的智能驾驶方案,表现也可能千差万别。

辅助驾驶算法训练,如今可以通过模拟仿真进行,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效率。

但与此同时,这也对算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算力集群搭建成本高昂,因此,有实力训练出高品质算法的企业,实际为数不多。

功能安全,说白了就是,当某个功能失灵时,必须确保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为了守护驾驶安全,芯片的功能冗余设计就显得尤为关键。

一位来自中兴微电子的人员提到,当前市场上的L2级辅助驾驶,为了确保驾驶控制芯片的功能安全,必须确保芯片具备功能冗余。

上海车展聚焦“芯”安全-有驾

也就是说,即便主驾驶芯片、主车机系统突发故障,车辆依然能够迅速切换到备用系统,在可控的时间和距离范围内安全停靠。

一些车辆配备了双智驾芯片,其中一块芯片正常运行,另一块芯片则作为安全备份。

这样一来,就算主控芯片遭遇不测,备用芯片也能在第一时间接管车辆控制,做出后续决策,避免事故发生。

诚然,这种“双保险”方案成本不菲。

因此,有的车厂会采用“软隔离”、“双系统共享数据”的策略来实现冗余,即在一块芯片上同时运行两个系统,一个系统负责正常驾驶,另一个系统则处于待命状态。

我们看到,智能汽车的发展,正在经历一场从片面追求“智能”到全面拥抱“安全”的深刻转变。

这既是消费市场的理性回归,也是监管部门的必然要求。

汽车安全,绝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芯片技术、算法优化、冗余设计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的系统工程。

我们衷心期盼,未来的智能汽车,不仅能让我们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更能为我们的生命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更加期盼,本土汽车芯片企业能够奋起直追,为中国汽车的安全行车保驾护航,让每一次出行都安心无忧。

切记,安全,才是通往幸福彼岸的唯一航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