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关注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几年前,大家买电动车,最关心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这车能跑多远?”为了满足大家的续航焦虑,各大车企都在拼命推广一种叫做“三元锂”的电池,因为它能量足,能让车跑得更远。
可就在那个时候,比亚迪却像个有点固执的“技术宅”,一直坚持用另一种叫“磷酸铁锂”的电池。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比亚迪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潮流了?
然而,时间快进到今天,市场风向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数据显示,磷酸铁锂电池的装车量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元锂电池,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市场主流。
这不禁让人好奇,当初那个不被看好的选择,怎么就成了最后的赢家?
比亚迪的这份坚持,究竟是对在了哪里?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这两种电池到底有什么不同。
三元锂电池,它的优点非常突出,就是能量密度高。
打个比方,同样大小的电池包,它能储存的电量更多,所以能让汽车的续航里程数字看起来非常漂亮。
在那个以续航论英雄的年代,它自然是市场的宠儿。
但是,它也有个让人担心的缺点,就是化学性质相对活泼一些,尤其怕高温和碰撞,在极端情况下,有起火燃烧的风险,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热失控”。
而磷酸铁锂电池,就像一个性格稳重、踏实肯干的伙伴。
它的能量密度天生比三元锂要低一些,所以在续航上不占优势。
但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安全,化学结构非常稳定,耐高温、不怕磕碰,就算受到严重的物理损伤,也很难发生爆燃。
而且,它不含有钴这类昂贵的稀有金属,成本更低,使用寿命也更长。
在几年前,市场的天平是完全倾向于三元锂电池的。
当时,国家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也和续航里程直接挂钩,续航越高,补贴越多。
这无疑是给三元锂电池又加了一把火,几乎所有车企都在这条赛道上飞奔。
而坚持磷酸铁锂的比亚迪,在很多人看来,无疑是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但比亚迪心里有自己的一个标准,这个标准的核心就是安全。
比亚迪的高管李云飞在东京车展上说得非常直白: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也是一个产品最基本的底线。
这句话听起来可能有点像宣传口号,但它背后有一个我们平时可能没太注意,却极具说服力的事实作为支撑,那就是我们国家的电动公交车。
从十多年前开始,中国就在大力推动公交系统的电动化。
如今,在全国各大城市,成千上万的电动大巴每天都在路上行驶,承载着数以亿计的乘客。
一辆公交车上,往往坐着五六十人,它的安全标准,必须是最高等级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几乎没有听说过电动公交车发生恶性燃烧的事件。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当初制定行业标准时,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和博弈,最终行业达成了一个共识:公共交通工具,必须使用安全性最高的磷酸铁锂电池。
这个决定,用十几年零意外的平稳运行,为磷酸铁锂的安全性提供了最坚实的证明。
比亚迪的逻辑也很清晰:既然承载几十人生命的公交车都选择了磷酸铁锂,那么承载一个家庭安全的私家车,更没有理由不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当然,光有安全的理念还不够,还得解决磷酸铁锂续航里程相对不足的硬伤。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比亚迪研发出了后来名声大噪的“刀片电池”。
这个技术的巧妙之处,不在于改变了电池的化学材料,而在于彻底革新了电池包的物理结构。
它把传统电池包里一个个小方块的电芯,做成了像刀片一样又长又薄的形状,然后直接紧密地排列在电池包里,省去了中间很多复杂的模组结构。
这就好比我们整理行李箱,以前是把东西先装进一个个小收纳盒再放进行李箱,现在是直接把衣物整齐地叠好码放进去,空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了。
这样一来,整个电池包能装下的“刀片”就更多,总的能量密度也得到了巨大提升,一举弥补了磷酸铁锂电池在续航上的短板,甚至可以和一些三元锂电池一较高下。
当比亚迪带着既安全、续航又不输的刀片电池重回市场时,消费者的观念和市场的风向也开始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全国充电桩网络越来越完善,人们的“续航焦虑”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大家逐渐意识到,对于绝大多数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来说,四五百公里的续航已经完全足够,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平时很少用到的超长续航数字,而去承担潜在的安全风险。
另一方面,一些电动汽车起火的个案,通过网络传播,也让“安全焦虑”逐渐取代了“续航焦虑”,成为消费者购车时更优先考虑的因素。
毕竟,汽车是移动的家,没有什么比家人的安全更重要。
市场的选择是最诚实的。
从数据上看,自2021年起,磷酸铁锂电池在中国的装车量就开始反超三元锂电池,并且差距越拉越大。
到了现在,磷酸铁锂电池已经占据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近七成的份额,成为了绝对的主流。
放眼全球,中国企业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领导地位也日益巩固。
今年前三季度的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中,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稳坐冠亚军,前十名中有六家都来自中国。
这背后,正是中国坚持磷酸铁锂这条技术路线所带来的巨大成功。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这条路线也更具深意。
三元锂电池所必需的钴、镍等金属,我国储量较少,依赖进口,价格也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
而磷酸铁锂电池的主要原料是铁和磷,在我国储量丰富,成本低廉,这等于将能源产业的自主权和安全性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回过头来看,比亚迪当初的“固执”,其实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判断。
它没有盲目地追逐当时的市场热点,而是深刻洞察了技术发展的本质和消费者最终的需求,那就是回归到“安全”这个最核心的价值上。
事实证明,当一项技术要从尝鲜进入普及阶段,可靠性和安全性远比那些炫目的性能参数更重要。
比亚迪的成功,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胜利,更是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方向的一次重要启示,那就是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安全永远是那条不可逾越的生命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