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都消费者来说,增程车的热度是真的下去了。可能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因为毕竟满街还是理想、问界,甚至各种“新势力”打着增程概念的广告,但是看看今年的成都车展,再对比前两年,车市的风向明显变了,大家都开始回归理性了。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想过一个问题,车这东西,它到底是卖什么?以前流行一句话叫“买发动机送车”,意思是大家都看重核心技术,谁的发动机牛,谁就能赢。后来新能源起来,大家又比谁电池大、谁续航远、谁智能座舱酷。但现在,是不是有人该问问自己了:我们拼了命要的那些“黑科技”,真的是刚需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续航吗?真的每个人都天天跑长途吗?
成都算是是中国最能代表新消费习惯的城市之一,你看啥东西在成都先火,基本过几个月其他省份也跟上了。2022年成都限电,结果纯电车一下子成了“鸡肋”,大家蜂拥去买插混车、自己家装充电桩。数据很吓人啊,插混的销量一年暴涨百分之一百五十多,两年时间直接翻了三倍。你说这是偶然?我看是人类本能,理性消费一旦被激活,谁还傻傻去买不适合自己的东西?
但增程火起来的时候,很大一批人其实是冲着“全场景无焦虑”去下单的。说实话,买车最怕啥?就是怕买来容易,开着用着花钱又麻烦。纯电续航焦虑,发动机老掉毛,油价疯涨,这些能让不少人自闭。增程一出,厂商宣传得那叫一个热闹,谁都敢吹自己“电驱像电车,油驱像油车”,一辆车把优缺点全抹去了。但大家发现,用着用着,事情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
油耗,就是最直观的真实体验。你说厂家标的是7升、6升/百公里,工况续航一千三,一千四,实际用起来,城市通勤倒还算给力,跑高速、过长途那油耗直接上去了,跟传统燃油车其实差不多。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就会想:“我既然都得去烧油了,那我为啥不买个插混?甚至直接上纯电?如果电桩越来越普及呢?”用脚投票这事儿从来不会骗人。
今年的成都车展是真有意思,原来大把车企在展台争风吃醋,增程车成了新贵。现在直接开卷,插混新车满天飞,纯电车展台也是人满为患。反而增程车型寥寥无几,发新车的品牌都成了“零跑式性价比”,对手甚至变成了传统油车,这也说明啥?大家已经开始重新衡量自己的需求。
更有意思的是,现场很多聊车的朋友都说,“插混就是比增程省油”,这个认知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厂家都不敢睁着眼说瞎话了,毕竟数据在这摆着,油耗做得到底不底,那是一开就知道的事。尤其新技术的插混出来之后,油耗大幅下降,直接卷死增程,满油满电跑个一千二、一千六,甚至有的厂家已经喊出续航突破两千公里,确实把增程打得喘不过气。
但是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一点也不。中国市场这么大,人看得懂趋势,但更在乎当下用车的体验。比如很多人提到,不管是插混还是增程,关键还是在于实际使用场景。你家里能装电桩,办公室有充电设施,市区内开着,纯电主导完全够用,那你根本不看油耗。可一旦装不了电桩,一进高速,增程车天生就会被油耗把脖子卡死。有人说,“我二叔的增程车,官方说能跑一千四,结果用下来也就八九百,这还不算堵车、空调猛开等杂七杂八因素”。
厂商广告吹上天,你最后还是得自己算账。有的人买车就图省心,那肯定纯电是终极理想,但实际又怕续航焦虑,怕用的时候不方便,那就看插混。插混能直驱、油耗低,用着放心。增程,则变成了一个“不尴不尬”的选择。它原本的优势,现在被插混磨得差不多了,连油耗这个传统强项都保不住,技术升级一上来,你增程就只能靠降价打性价比。
这个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买手机。刚开始一堆人买诺基亚,有钱的买摩托罗拉,后来智能机出来,大家赶紧用iPhone,小米。到现在,谁还看得起那些老款?技术一迭代,大家的认知跟着升级,死守一代产品的命运,就是被新需求、低门槛一步步挤掉。
在汽车这个领域,成都人就是敏感得很。如果能装电桩就装,能插混就插,看哪个便宜用哪个。至于那些以前动不动三十、五十万的豪华品牌,现在还不是乖乖被挤进了低价区,高端消费者也开始看技术含量和实际体验,不再盲目追捧“豪华小众”,买车的钱花得比谁都精明。
说到底,所谓回归理性消费,就是告诉大家,增程不是救命稻草,是一场过渡性的技术变革。你说它没有价值吗?当然有,毕竟它让很多人从传统油车跨进新能源,体验了电驱加速的爽感。但你要说它能一直成为市场主流吗?现在看来不太可能。油耗降了40%,技术更先进的插混站上了舞台,纯电的充电条件快速普及,消费者逐渐不再为“全场景无焦虑”买单,而是回归到“实际用车成本”和“真实续航”的考量。
一个行业最怕的,就是技术戴着枷锁进步。只要用户的选择变了,厂家哪怕之前押注增程、砸钱营销、疯狂降价,也抵不住一场技术浪潮。你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品牌的发布会,不再把增程作为主打,而是把插混技术吹到天花板,甚至纯电的新车接二连三地亮相抢占眼球。极氪9X、一小时四万多订单,比亚迪新皮卡,smart雷神混动的EHD,荣威M7工信部的3.95油耗,还有网约车司机真实反馈的用车低成本,你说这些不是用户的选择指挥棒吗?
再说销量吧,数据从来不会骗人。今年七月,只有增程的批发销量是同比、环比双下降,插混、纯电则稳步提升。主流新能源领域已经不再为“增程”留底牌了,所谓增程的主力玩家还在扎堆推纯电新车,“大三排进入纯电时代”的口号一喊,增程彻底变成了鸡肋区。
你要说这是不是“理性回归”呢?我觉得更像是大众的自我教育。买车贵不是问题,问题是贵得值不值,事事都得精打细算。成都的这一波技术潮流,或许过几个月全国其他城市也会响起,那些扎在人群中仔细研究油耗数据的年轻小伙儿、家庭主力、公司采购,才是决定车市风向的主角。
未来几个月,如果你还想靠增程去“抢占高地”,恐怕要仔细琢磨琢磨了。插混已经把油耗打到极限,纯电越来越普及,大家对于续航和成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而那些增程技术若再无更大创新、成本也降不下来,可能只剩个“过渡”标签。消费者看得清,厂商也别装糊涂,车该脱胎换骨的时候就得脱,别到头来人去楼空还要感慨一声“技术情怀”。
所以,不如问问自己:你到底为啥买车?你到底最看重啥?别人的宣传再猛烈,终究还是要用自己的钱包和体验说话。买车也好,生活也罢,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跟风,不是被噱头圈养,而是做选对自己的选择。现在成都人的选择就是如此,风已经吹向了新的方向,增程车的舒适区正在急剧缩小。其实,每个人都在等待下一轮技术革命,车厂不革自己的命,消费者就会用脚让他革。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