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盘or突破?零下30℃续航超500公里,氢能重卡迎大变局
01 最近老听身边开重卡的朋友吐槽,冬天跑运输啥最让人焦虑。 不是路滑,不是限行。 是换了‘新能车’之后,电池掉得比钱包还快。 南边城市好点,真到东北老工业区。 外边早上天黑咔咔地冷,车一发动仪表盘就掉电,看着血压直线拉满。 我之前也以为这事儿没救,结果山西那边突然传来一个消息。 165kW的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零下30℃的极寒条件下,续航超500公里,量产真的下线了。 还是朔州市的一家能源公司干出来的——朔州文景能源。 没想到吧,这地方照理说是煤大省,可现在却是氢能产业新试点。 就冲这一条,朋友圈没几个不聊的。
02 要说以前传统电动车低温掉电,这已经是行内公认的事实。 其实说人话就是,锂电池怕冷,电解液都快冻成冰渣了,活性直线降低,化学反应慢。 百公里续航缩水一半的我都见过,还有那种电加热一开,两小时空调,剩下只能手抖开回家。 但氢燃料电池原理不一样。 简单讲,就是用氢气和空气反应,只要氢没冻,催化剂还活跃,基本能保持效率。 朔州文景能源这回搞出来的发动机,额定功率165kW,官方说膜电极上的铂载量只有0.15克每平方厘米。 什么意思呢?就是稀缺金属用得少还高效。 最大效率超60%,日常工况也能有44%多的系统额定效率,等于比同级不少竞品都省气省事儿。 这个级别放重卡上,百公里平均耗氢10公斤。 还能在零下30℃环境里,30秒内实现自我加热启动,这点确实有点牛。
03 搞这些自主研发其实很费钱。 背后上海交大的技术团队,去年12月才和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成立了实验室。 结果6个月就让设备落了地。 软硬件平台全部自研,多合一集成控制器,健康度实时监控,这些以前都是国外的专利壁垒。 现在自己人能掌控核心,就是个大升级。 我之前还见过某些厂,买来的模块死马当活马医,低温一到全线趴窝,最后还怕用户投诉只敢偷偷打补丁。 现在主流氢燃料发动机这么刚,确实是打破了过去‘电动车冬天不适合北方’的魔咒。 关键,续航还能跨500公里,矿山、重卡、物流这些场景都可以直接上车跑。
04 说白了,现在氢燃料电池在实际应用上,最开始就是重商用车受益最大。 快速加氢、本身长续航、不担心充电桩排队,不用像在电车队边上傻等。 别说,将来要真普及开了,零碳、环保、冷启动问题也不是事。 章俊良教授专门强调,这套氢燃料发动机的催化剂、膜电极,包括技术路线,全都是国际领先。 单位功率的铂载量,也是行业顶流,不像国外造价死贵还不敢大规模推广。 要是在极寒环境还能跑,这一刀直接砍掉了过去电车最大一块心病。 以前东北开纯电,心里打鼓。 现在连零下30℃都不怕,真算是给中国高寒地区的运输业补了个短板。 说到这,我自己也有点动心了——要不等下一次试驾机会,我也去感受下寒冬氢能上路到底啥感觉。 用大家的话说,就是时势变了吧。 好了,今天就唠到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