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量产难题频出,2026年上车计划悬而未决
说起固态电池,我记得前阵子在小区楼下跟邻居老李闲聊,他还特意问我:“你说这玩意儿啥时候能真装到咱们开的车上?”其实不光他关心,这事最近在圈里也挺热闹。各家都抢着发声,说自己要把固态电池推向市场,有的甚至喊出了2026年就能量产上车。但真要细琢磨,这事远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前几天有个“2025中国汽车论坛”,王芳博士直接点破了关键:四道坎横在那里——离子传导通道到底咋设计还没搞明白,生产工艺复杂得很,安全控制现在也不敢打包票,大规模量产更是头疼。师傅们常挂嘴边一句话,“实验室牛皮吹得响,不代表大马路跑得稳。”确实,现在很多企业的宣传更多还是停留在PPT和发布会上。
我去年去修理厂保养的时候,还听见一位技师半开玩笑地讲:“等你那台换成全固态了,我估计都退休了。”其实不是他们故意泼冷水,而是大家伙都清楚,目前技术、材料还有成本三座大山杵着。比如那个离子通道的问题,就连搞研发的小孙私底下吐槽,说做出来的样品有时候性能飘忽,一批一批试,总有新状况冒出来。
虽然各家时间表摆在那里,但眼瞅着2027年就快到了,到底谁能第一个把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装进市售车型?这个问题群里天天有人抬杠。有个混动老司机小赵还插科打诨:“别急啊兄弟们,到时候先让土豪当小白鼠,我们慢慢看。”
国内外不少品牌也参与进来,日本那边丰田、日产折腾试制;德国的大众、宝马据说实验室加班加点。不过现阶段大家还是卡在同样几个瓶颈。有意思的是,今年5月22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专门出了份标准,把“全固态”和“半固态”划清界限,不给企业炒概念留空子。这种操作,其实也是怕市场被带偏,消费者糊里糊涂买单。
关于安全性,其实讨论最多。我隔壁阿姨本来想换纯电动车,可网上那些自燃视频看多了,又犹豫起来。“万一出事可咋整?”她每次都是这句口头禅。现在主流新能源厂商为了让人放心,各种极端搬到发布会上秀肌肉——什么针刺、高温箱、泡水枪击,全都安排。但这些毕竟是在受控环境下弄出来的数据,要是真跑到东北零下二十度或者新疆夏天五十度高温暴晒,那效果如何,还没人敢拍胸脯保证。所以目前关于全固态安全性的描述,多数只是官方口径,没有实际用户反馈。
还有件趣事,上汽集团前阵子答投资者问时顺嘴提了一句,说他们的新一代产品针刺200度热箱场景不会爆炸。这话传出去以后,微信群里立刻炸锅,有人调侃,“再高一点,是不是还能烤红薯?”
但回归现实,现在只明确了标准体系,对应的强制安全要求还没影儿。而且吧,就算实验室成绩亮眼,也不能完全说明日常用车不会翻车。我以前认识的一位售后经理就提醒过,“别信那些太夸张的数据,你开几年再说。”
再往深处扒拉一下,现在混动和纯电正野蛮生长。一方面内燃机暂时退不了场,新出的混动SUV花样百出;另一方面液体锂电池虽然续航衰减问题依旧,但闪充和换电补能方式已经撑起局面。今年比亚迪超e平台刚亮相,据销售哥们透露,那块闪充5分钟跑400公里的新型动力包吸引不少关注,还有极氪、华为数字能源紧随其后,各自鼓捣1.2MW乃至1.5MW的大功率桩。这些配置虽然没有普及,但方向已定,让许多厂家干脆继续深挖液体锂路线,而非孤注一掷押宝尚未成熟的全固态方案。
蔚来的换电站数量更是越堆越多,据说全国已经3000多个,比理想、小鹏超充站数量合起来还猛。不少司机图省心直接选支持换电功能的新款车型,不过据维修师傅抱怨,新旧规格兼容性麻烦,每次升级总免不了返厂调试两趟。“费劲!”他总这么感叹。不过短期来看,这类补能网络依然坚挺,很难被轻易取代掉,全靠用户习惯养成嘛。
聊回成本这一块,小范围流传过Battery Intelligence机构测算数据:单位价格1200元/kWh,比传统液体锂贵三倍以上,而且研发消耗早已埋单进去了。照这个架势,即便哪家先把产品推上市,也肯定卖不上规模,更甭提亲民价位。当初某品牌半夜悄悄涨价就是因为供应链扛不住,被群友拿来当段子讲好久……
所以呢,如今坊间对于所谓“XX年实现全面量产”的时间表,多多少少持怀疑论色彩。不止一次听见老司机摇头:降本增效这种活儿,没有几年根本磨不下来火候,更何况现在连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全系搭载车型影踪都没有呢?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上个月老刘家的二手油改气MPV又坏了一次。他倒乐观,一边拆气罐,一边嘀咕:“反正新能源怎么变,都轮不到我们这些穷苦百姓先享福。”唉,有些东西,看似近在咫尺,其实远如天涯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智己汽车官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等行业公开渠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