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成都国际车展的喧嚣中方程豹汽车总经理熊甜波站在展台前面对媒体的长枪短炮抛出了一个让整个行业深思的观点:中国车市“唯价格论”不一定全对。 她说到消费者购买产品时看的是综合竞争力价格只是其中一部分再低的价格如果产品不够好也是不行的。 这话听起来简单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难道我们真的被低价蒙蔽了双眼忽略了汽车的本质价值?
车市的价格战已经打到白热化阶段几乎每天都有新车型以惊爆价上市。 特斯拉和比亚迪带头冲锋特斯拉的老款Model 3和Model Y多次官降比亚迪则在2023年和2024年连续推出冠军版和荣耀版直接把价格底线拉低。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纯电动车销量达到328万辆同比增长39%插电混动车型也卖了158.7万辆增长15%。 数据背后是车企们拼命以价换量的疯狂。 这样的竞争真的健康吗? 一位从业六年的汽车编辑感叹信息密度大到让人目不暇接可如果没有超预期价格所有营销努力都可能白费。
低价买车表面看是消费者赚了仔细一想暗藏的风险不容忽视。 经销商利润被压缩后服务缩水或退网的现象时有发生。 更可怕的是配置减配、售后保障弱化、保值率暴跌等问题可能让那点省下的钱变成后续的坑。 举个例子有些车型为了降价悄悄换用了低成本材料导致耐久性下降。 消费者开了一两年就发现小毛病不断维修成本反而更高。 这不是危言耸听行业内部人士透露价格战下一些车企不得不削减研发投入智能驾驶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速度可能放缓。 长远看这会削弱中国汽车在全球的竞争力。
熊甜波强调的综合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它不只是价格还包括产品力、技术、售后、品牌价值等全方位因素。 方程豹自身就是例子:2025年8月方程豹品牌总销量16265辆其中豹3卖了9081辆豹5卖了5334辆豹8卖了1850辆。 这些车不是最便宜的豹系列定位智能越野钛系列定位全能城市车用户愿意买单因为产品匹配了需求。 比亚迪的整体业绩更说明问题: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85亿到100亿元同比增长86.04%到118.88%。 头部企业如比亚迪靠供应链整合、成本管控和规模效应反而在价格战中赚得盆满钵满。 这说明只要产品够硬价格合理消费者就会认可。
技术路线的多元化也证明了价格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纯电、插混、增程三足鼎立各有市场。 熊甜波在车展上提到30万以上市场中插混和增程因无里程焦虑占主流纯电有巨大潜力。 方程豹钛7在9月上市售价28-32万提供两种辅助驾驶方案和可选无人机系统这不是靠低价取胜而是靠技术创新。 全球数据支持这点:比亚迪以18.3%的市占率稳居纯电市场第一销量年增43%。 消费者在选择时会权衡充电便利性、续航、性能而不是只看价格标签。
品牌向上突破性价比标签更是行业焦点。 熊甜波认为价格不是判断高端与否的关键同级产品中最强才是。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2025年上半年整车销量135.5万辆创近八年新高新能源车45.2万辆增长49.1%靠的不是低价而是产品力提升。 车企们开始注重品牌价值比如方程豹区分豹系列和钛系列针对不同用户需求。 消费者买的不仅是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认同。 如果一味追求低价品牌可能永远困在低端市场无法实现溢价。
这场讨论引发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车市竞争到底该拼什么? 价格战短期内刺激销量长期可能损害行业生态。 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在逐步强化推动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不再被单纯低价吸引而是关注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体验。 比亚迪的销量明细显示王朝和海洋系列贡献大量销量方程豹和腾势、仰望等高端品牌也在增长这说明市场正在分化多元化需求催生多元化产品。
车展上的对话只是冰山一角现实中的案例比比皆是。 有用户反馈买了低价车后售后服务质量下降等待零件时间长体验大打折扣。 反之选择综合竞争力强的车型尽管 initial 成本高些长期省心省力。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投诉率也伴随低价车型增加这警示我们便宜可能没好货。
行业专家分析价格战打越凶头部车企越受益因为他们有资源扛住压力而中小车企可能被淘汰。 这种优胜劣汰看似残酷却推动产业集中化提升整体质量。 消费者在购车时如果只盯价格可能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方程豹钛7的预售反响不错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配置和功能匹配了城市和轻度越野需求。
最终车市的健康发展需要平衡价格与价值。 熊甜波的观点不是否定价格竞争而是呼吁回归产品本质。 消费者用脚投票销量数据证明好产品不愁卖。 未来谁能解决用户痛点提供更优体验谁就能赢得市场。 这不只是车企的事消费者也需要提升认知不被营销噱头迷惑。 讨论还在继续你怎么看? 是坚持唯价格论还是看重综合价值? 欢迎分享你的想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