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重锤砸下,新能源补贴再砍一刀,跨国车企遭三面夹击

最近大家看新闻,或者跟朋友聊天,有没有发现一个挺奇怪的现象?

就是那些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汽车大品牌,比如德国的大众、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日本的丰田,好像日子都不太好过。

你看他们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的利润,简直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大众的利润跌了差不多四成,通用的跌了两成,福特更夸张,一下子掉了八成还多。

美国关税重锤砸下,新能源补贴再砍一刀,跨国车企遭三面夹击-有驾

按理说,生意不好应该是车卖不出去了,可奇怪就奇怪在,他们很多家的车销量并没有怎么下滑,甚至还有点增长,但最后算下来,揣进兜里的钱却少了那么多。

这钱到底去哪儿了呢?

这背后其实不是什么复杂的商业秘密,而是这些曾经的“汽车王者”们,正被三股巨大的力量从不同方向挤压着,动弹不得。

首先,最根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新能源汽车这股浪潮面前,反应实在是有点慢了。

咱们得承认,这些公司在燃油车时代,那真的是一等一的高手。

无论是大众的发动机技术,还是丰田的省油技术,都是他们称霸市场几十年的看家本领。

这就好比一个武功盖世的老师傅,靠着一套祖传的剑法打遍天下无敌手,舒舒服服地当了几十年的武林盟主。

突然有一天,江湖上开始流行用火枪了,你让他放下手里用了大半辈子的宝剑,从头开始学怎么开枪,他心里肯定是不情愿的。

他会觉得,我这剑法精妙无比,一招一式都是艺术,那火枪“砰”的一声,多没技术含量。

这些跨国车企就是这个心态。

他们在燃油车上积累的优势太大了,利润也太丰厚了,导致他们缺乏壮士断腕、全面转向新赛道的决心和动力。

谁愿意放弃躺着就能挣钱的舒服日子,去一个全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里拼死拼活呢?

所以我们看到,他们虽然也推出了几款电动车,但大多是试探性的,远没有像比亚迪那样,直接宣布停产所有燃油车,一心一意只做新能源。

这种犹豫和迟缓,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他们的市场地盘正在肉眼可见地变小。

美国关税重锤砸下,新能源补贴再砍一刀,跨国车企遭三面夹击-有驾

全球汽车市场的总规模,很多年来都稳定在每年九千万辆左右,没什么大的增长。

这就好比一个大蛋糕,总大小基本不变。

但是,吃蛋糕的人的口味变了。

新能源车就像是蛋糕上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新口味,分走的部分越来越大。

我们来看一下数据,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已经达到了910万辆,在整个汽车市场里占到了将近20%的份额。

而且,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速度高达28%,远远超过整个市场5%的平均增幅。

这意味着,今年内新能源车的市场份额突破20%是板上钉钉的事,甚至可能接近25%。

这道数学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以前,你是在一个九千万辆的大市场里卖一千万辆车。

现在,新能源车自己划走了一个两千万辆的新市场,而且这个新市场还在飞速扩大。

如果你在这个新市场里没什么像样的产品,那就意味着,你必须在剩下的那个只有七千万辆的旧市场里,想办法卖出同样的一千万辆车。

这难度,可想而知,是几何倍数的提升。

要在更小的池子里捞同样多的鱼,唯一的办法就是跟剩下的老对手们拼价格,你降价我也降价,用利润去换销量。

所以,最后报表上看,车是卖出去了,但每卖一辆车赚的钱,都比以前少了很多,利润自然就大幅下滑了。

其次,如果说新能源是全球性的挑战,那么中国市场对于这些跨国车企来说,就是一个压力巨大、竞争残酷的“高压锅”。

美国关税重锤砸下,新能源补贴再砍一刀,跨国车企遭三面夹击-有驾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中国市场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提款机”。

大众、通用这些品牌,在中国赚取的利润,甚至一度超过了他们在全球其他所有市场的利润总和。

那个时候,只要车头上挂着一个外国的标志,就不愁卖。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本土品牌,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这条新赛道上,已经不是当年的追随者了。

他们利用本土优势,更懂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直接实现了超越。

你现在去中国的汽车市场看看,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十几万块钱,你买一辆国产新能源车,车里有超大的屏幕、流畅的智能语音助手、各种辅助驾驶功能,还能在车里K歌、看电影。

这些配置,在过去,你可能要花三四十万买一辆合资品牌的豪华车才能享受到。

国产车企已经不只是在卖一辆代步工具了,他们是在卖一个“移动的智能生活空间”。

这让那些跨国车企非常难受。

他们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在电动车时代变得不再重要。

他们的车机系统,跟国产车一比,反应迟钝得就像是十年前的老款手机。

面对中国品牌这种“配置拉满、价格探底”的打法,他们除了被动跟进,别无选择。

美国关税重锤砸下,新能源补贴再砍一刀,跨国车企遭三面夹击-有驾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向高傲的豪华品牌开始疯狂打折,大众的电动车系列也不得不一再降价求生存。

他们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光环正在快速褪去,高利润时代一去不复返。

中国这个曾经的“利润奶牛”,现在变成了一个让他们必须投入巨大成本才能勉强维持住份额的“战场”。

最后,还有一股力量来自外部,而且极具讽刺意味,那就是美国最近挥舞的关税大棒。

前不久,美国政府宣布要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高达100%的关税。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保护美国自己的汽车工业,以及那些和美国站在一边的跨国车企,帮他们把强大的中国竞争对手挡在门外。

然而,这个看似保护性的举动,实际上却像一支扔出去的回旋镖,最终会打到自己人身上。

道理很简单,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本来还计划着要进入美国市场。

现在好了,大门被焊死了。

那他们每年生产出来的数百万辆极具竞争力的电动车,要卖到哪里去呢?

答案不言而喻:欧洲、东南亚、南美洲、中东……除了美国之外的全世界所有市场。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大众、福特、通用、斯泰兰帝斯这些欧美巨头的传统优势市场和利润来源地。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美国为了保护自家后院,把一只最凶猛的老虎赶了出去,结果这只老虎转身就跑到了他欧洲兄弟们的麦田里去了。

本来,大众这些欧洲车企在自己的主场还能过得相对安稳一些,现在,他们不得不在家门口,直面来自中国的、经过了全球最残酷市场竞争磨练出来的、性价比极高的产品。

所以,美国的关税政策,非但没能缓解这些跨国车企的困境,反而把战火引向了他们的全球市场,让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得更大了。

这种做法,短期看是保护了自己,长期看,只会让自己的企业在温室里丧失竞争力,最终被全球化的市场所抛弃。

这三股力量叠加在一起,共同造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汽车巨头们销量尚可、利润暴跌的困局。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