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

在慕尼黑,空气里除了咖啡和啤酒的味道,还有一股新鲜的感觉。正在展馆内穿梭,眼睛被一台台未来感十足的车吸引。其实我一开始还挺怀疑,欧洲的市场真能接受这么多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型?毕竟,欧洲那边对车的做工、细节要求一向严格。

我记得有朋友在修理厂工作,他说: 那些中国车,开着倒没啥大毛病,关键是后期维护和配件,不知道欧洲车企是不是提前做好准备了。当时我心里就一紧——维持进口车的高配件成本可不少。

估算一下,欧洲市场上的新能源车补贴大概在3000到7000欧(体感不算准),重复销售中,电池更换的费用可能在3000到8000欧左右(样本少,估算吧)。如果电池用三四年就要换,真是个不小的资金压力。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有驾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描述一下电池的寿命呢?大概就像手机续航,刚用时挺快,但到第三年就开始掉速了。

我喜欢拿零跑Lafa5和小鹏P7一比,试驾中能明显体验到两者的差异。零跑车的悬挂调校得更硬,也就是路感更明显(这段先按下不表),可能就是为了操控表现好一点;而小鹏P7则更偏舒适,悬挂调得软一些。这其实很像,我开过兼顾操控和舒适的车型,都得在底盘上做点折中。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零跑Lafa5的IDM(那啥,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挺厉害,反应速度快,软件优化也不错,但在繁忙的市区里,我觉得还是得盯着路。你问我,软件靠得住吗?我猜——(这段不太细想,估计中国软件有点活泛但要真正稳定还需要时间)——不过欧洲那边用这些软件,可能还要有更复杂的法规限制。

而且就供应链来说,假设一块电池要跨越几千公里供应链,从国产出到欧洲,像个搬家游戏,路途遥远,途中可能会遇到材料短缺、物流慢一点的问题。这就像我偏爱的小店用的货,来自不同地方拼凑,有时候还得等。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有驾

我记得一车友说:买车就是买个安心。 这算是一种心理吧。欧洲消费者对进口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在变,但愿他们别只看标签,真正感受到车子的质感和售后支持。

突然想到:欧洲那些传统车企,对中国车的态度究竟是抄还是合作?竞争还是合作?我觉得大部分还在观望,有点像坐在看天的心情,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敢全兵力扑进去,尤其是在技术还在不断迭代的情况下。

其实这次车展上我注意到,国际合作不光在技术上,连配件、供应链都开始跨国联合。像我一个认识的销售,跟我讲:不少欧洲客户其实更关心用车体验,国内厂家的软件和调教,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甚至领先一步。这让我有点疑惑:他们会不会太乐观?毕竟要满足欧洲的标准,光软件还不够,还得硬件过关。

我还在琢磨:谁能在这个供应链博弈中占据主动?中国厂商当然是希望用价格和技术压倒欧洲本土,但这真能做到吗?说到这里,我忽然想:难道,其实质量和品牌信任,才是最终的门票?而我没细想过,这种信任的建立,是不是也靠一点点时间堆积出来的,就像陶瓷慢慢烧制成型。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展馆门口那个用LED拼成的未来汽车雕塑,亮了好久。看似无用,但给人一种这个行业在变的感觉。

我一直觉得,欧洲人对车的挑剔,就像吹毛求疵的老伙计,挑出点瑕疵就成大事。他们能吃下国产车的甜头吗?我想,至少在智能化上,真得靠用心和时间去打磨。

而且,大家都知道,研发一款成熟的软件,像调酒一样,一不留神就会出错。欧洲市场的复杂法规、环保要求,像个层层叠叠的迷宫。中国车企要想闯入——还得在细节上下功夫,否则只是留个悬念。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有驾

我想: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我那个修理工朋友说的:车越智能,问题越多。可你说,是不是其实是只要会用,就没问题?

其实我对这次车展整体的感觉是:合作潜力巨大,争端也在升温。不知道未来几年,中国新能源和智能技术在欧洲能不能像预期一样深扎,还是说只是一场热炒。

有个疑问:如果欧洲消费者开始接受快节奏的软件部署、快速的技术迭代,国内厂商是不是也在迎头赶上?还是说,欧洲版的质控线比国内还要高?

摘下眼镜,看着路边的人流,心想,这个行业的信任或许比任何技术都更难建立。人心,是最难测的那一块屏幕。

2025年慕尼黑国际车展参展人士纷纷表示德中汽车产业链合作潜力巨大,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技术不断崛起合作空间将持续扩大-有驾

回头再看那些新车型,感觉它们像是拼图游戏最后拼出的成果——由五湖四海的元素拼凑而成——中间的那一抹合作色彩,是否还能持续扩大?也都还在探索。

是不是,哪怕拼得再紧,再巧,都得有一只手,能在关键时刻点出来,问:你的心,是不是也在某个瞬间被这一辆车感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