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当铃木汽车的社长铃木俊宏说出这句话时,语气里带着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有对强者的尊重,也有一丝不易察uc的紧张。他谈论的不是什么来自欧美的老牌巨头,而是一款即将登场的中国车,一辆专门为日本市场定制的比亚迪K-Car。
这辆可能被命名为RACCO的小方盒子,看起来和日本街头常见的那些K-Car没什么两样。封闭式的前脸,小巧方正的身形,甚至连为了优化视野而设计的双A柱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日系味道。但掀开这层外皮,内里的东西就完全不同了。纯电驱动,一块20千瓦时的电池,WLTC工况下标称的续航是180公里。最关键的是价格,预估在260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大概12.1万。
这个数字,就像一颗投入池塘的石子,在日本汽车市场激起了圈圈涟漪。目前日本卖得最好的电动K-Car是日产的Sakura,起售价253万日元,电池和续航几乎和比亚迪这款新车一模一样。这意味着比亚迪没有玩低价倾销的把戏,而是选择了直接在别人最擅长的领域里,用别人最熟悉的规则,来一场正面对决。
K-Car对于日本,绝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是政策、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产物。在那些狭窄的街道和寸土寸金的停车场,在对燃油、税收有着严苛要求的社会里,长宽高被严格限制在3.4米、1.48米和2米之内的小车,就是最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个市场是日本车企的自留地,或者说神圣花园,几十年来,外来者几乎无法撼动其分毫。本田的N-BOX,铃木的Spacia,这些名字就代表着一种国民级的信赖。
所以,当比亚迪这个来自中国的闯入者不仅来了,还要造一辆纯正的K-Car时,市场的震动可想而知。这不再是像海豚、海豹那样,用全球车型来试探市场的反应,而是将一把尖刀,直直插向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心脏地带。从2023年正式登陆,到计划2025年底开设100家门店,比亚迪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决。
铃木社长的表态因此显得格外耐人寻味。他欢迎竞争,希望相互切磋,努力向前,这展现了一位老牌企业家的风度。但他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希望比亚迪在销售中不应展开价格竞争。这句看似礼貌的提醒,更像是一种隐晦的警告,或许还夹杂着一丝恳求。他害怕的,是那个来自中国的巨头,会用他们最熟悉也最让对手胆寒的武器——成本控制和价格优势,彻底搅乱这个已经稳定了几十年的市场格局。
日本人对中国产品的接受门槛正在降低,这句话从铃木俊宏的嘴里说出来,分量显得更重了。这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像是一次文化和工业实力的正面碰撞。那辆小小的RACCO,承载的不仅仅是电力和四个轮子,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着那个曾经需要仰望日本汽车工业的追随者,如今已经有底气在对手的家门口,发起一场势均力敌的挑战。
这场战争的硝烟,似乎已经能透过东京车展的灯光,提前嗅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