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车企会像街头的理发店,免费给你理个发、刮个胡子,只求你多来两次坐坐?别笑,这种“反向补贴”正悄然在智能驾驶领域蔓延。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最近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一番话直接把这个行业的困窘掀了个底朝天。
他给出的冷冰冰数据比雨天还冷:中国汽车工业营收增长7%、销量增长14%,你以为大家都在数钱?偏偏利润下滑了11.9%。中国汽车零部件圈,只有华为和宁德时代这两家能在主机厂面前挺直腰杆。其余一众企业,包括看似牛气的博世,也只能在价格战的泥潭里翻滚。简单说,大家都在用命拼低价,整个高科技行业活得像个菜市场。
那么,这样的内卷有出路吗?吴总掷地有声地说:“看看特斯拉!”特斯拉的FSD智驾系统明码标价,六万多块钱,谁用谁掏钱。偏偏队伍没少人,大家反而抢着买单。这才是高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自己值钱,用户心甘情愿花钱。
吴总不无自豪地搬出了同行华为,说只有华为能和特斯拉在技术上叫板。这倒也不是恭维,实实在在是中国智能驾驶的门面担当。试想,一个高阶智驾系统你说免费就免费,是不是和地主家傻儿子过家家一样?地都不种、钱都送人,企业迟早饭碗不保。
所以吴总喊话:中国的主机厂们,别再搞“智驾平权”那一套,别什么都免费装在车上当福利发。智能驾驶该收费就收费,走市场化路子,别给整个行业挖坑埋雷。否则,无差别免费普及,看起来用户得了便宜,实际上企业吃土、行业沉沦,最后连脊梁都没得直。
说到这里,有人要反问:那智能驾驶就该成为“高配专属”吗?这问题不难答。回忆下安全带、安全气囊的进化史,最开始是不是也得加钱选装?等技术成熟、监管到位,自然就成了标配。吴总预测,再过四五年,主机厂怕是不会自研所有智能驾驶全栈技术。为啥?费钱费人还不挣钱,没有竞争优势——你家有,我家有,拼得都是烂,累不累?
这场技术军备竞赛,看起来无限风光,实则人人都是苦行僧。很多企业在工程交付的大山底下被压得奄奄一息,项目上马声势很大,真到落地、量产环节全成了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公司PPT可以画出枪林弹雨的未来感,落地时却经常连一根羽毛都飞不起来。工程化交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只此一关”,无数企业死在路上,能笑到最后的少之又少。
一点不夸张,智能驾驶的工程化,是全世界最复杂、最烧脑的系统之一。很多企业倒在交付前夜,被现实扒掉了几层皮,为了量产,牺牲了无数技术梦想与资金。说到底,技术好只是一方面,最后拼的是谁能把这个技术从“纸上谈兵”带到“车轮滚滚”。
再回到最初的问题,高阶智能驾驶到底该不该免费?理解容易,实现很难。如果中国汽车圈一味“普惠”,技术变成白菜价,行业毫无利润,只会让创新失血、技术平庸。顶尖技术理应有价,优秀体验不该白给。靠补贴养活出来的繁荣,其实是一种自杀式的集体催眠。特斯拉、华为没走这条路,它们在高精技术领域敢于明码标价,活成了行业的“清醒派”。他们不是不肯惠民,而是明白乱搞免费这壶水,烫的不止自己,更可能一锅端了所有人的饭碗。
现实很残酷,汽车行业不是幼儿园,“人人有糖吃”只是美好幻想。任何行业真正的健康,一定是有序分工、合理盈利、激励创新。如果智能驾驶免费成风,行业的方向注定跑偏,没有利润做支撑,连活着都是奢望,谈什么创新和进步?
最后留一句话让人回味:智能驾驶的进步,不是廉价大放送,而是在价值回报中走得远。别再玩免费游戏了,行业需要的,是付费认可,而不是一地鸡毛的热闹。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