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跟朋友聊起奥迪A6L改款,结果他突然冒出一句:你知道吗?现在路上那‘45 quattro’标的A6L,八成其实是两驱的。我一听,这话倒挺有意思,就跟他唠了唠。
这事儿我内行点能懂。A6L的40和45版本,价格差不多两万块钱,但配置差了不少。高功率发动机,电动尾门,全景天窗,360环视这些,45版本基本都有。你想啊,这些才是天天能用得爽的玩意,真把两驱换成四驱,得花不少成本,车企成本里头硬刚供应链和材料费,可不少。反倒是花几块钱贴个quattro标,确实满足了不少人心理上的虚荣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曾跟一个一线供应链经理闲聊过,他说四驱系统的成本基本占发动机总成本的15%到20%,而实际用户日常跑城里,四驱的必要性其实没那么大,尤其是北上广这种不太需要复杂路况的地方。很多人买车,心里更明白这点,于是他们宁愿多花几万块在配置上,享受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舒适,也不愿花额外的买四驱。
但说实话,前面我说这事儿是大智慧,有点夸张。不是每个人都这么精打细算,也有人纯粹是被标志骗了。只不过大多数买了两驱quattro,心里其实是坦然的。
记得有回去4S店,销售说:客户最关心的其实不是四驱,而是那‘quattro’字样带来的面子,尤其在朋友圈、小区炫耀时。这话一说,我才发现,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有时更像身份和心理满足的符号。不然,那些低配油电混动SUV里,也不会贴着看起来更贵气的徽标了。
有趣的是,我朋友开着那车也没被问过四驱没四驱,倒是邻居老刘经常嘀咕:就是喜欢那个标,感觉开着心里踏实。我就跟老刘说,这心态一半对一半错,毕竟高速湿滑地段三四轮驱动还是有优势的,但平时市区拉货日子,两驱也够用。
那我算了下,假设你买45两驱,油耗大概7升/百公里,平时上下班20公里来回,每月跑600公里,一个月油费大约400块左右(体感估计,非精确);如果你为了四驱,得多加两万,差不多这钱能供两年油。对比一下,究竟是要钢钉还是绣花鞋,得心里清楚。
再说,研发上,四驱系统那块研发投入其实常年在变,特别像奥迪这种德国货,四驱技术从70年代就开始玩,硬指标和软件(电子扭矩分配)都很复杂,这玩意儿不是说贴就能完成的。车企花那造车工艺成本和磨合时间,不亚于给发动机搭块大脑。
我没细想过,这种打标玩法是不是某种市场策略的一部分,专门分流客户群,既满足了高端客户对技术的追求,也没让普通用户多掏钱买无用武装?这只能算是我的猜测,样本还太少,不能下结论。
突然想到,前两个月我接待个老客户,问我:车开久了,标子还值钱不?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个问题挺现实。车标里隐藏的,不只是身份,还有折旧和保值。奥迪A6L,40版本保值率按6年八成算,45高级配置车型,好像能高出5%-7%,但四驱与两驱之间差别几乎没有太大保值优势。这对准车主来说,不是买四驱合算吗?不完全,因为不实用啊。
说白了,这两万块若是用来贴quattro标子,心理满足又不太破费,生活里算是小确幸。成人世界里,有时懂得用聪明办法让自己开心并不算犯规。
对了,你们碰到过买车只看标不看心的现象吗?我没放屁,真实存在。尤其那啥,品牌LOGO低调不低调,一不小心让人误会买了假四驱。也别急,几十块标签背后的生活哲学反倒值得琢磨。
最后偷偷告诉你,我朋友当初买了个45 quattro两驱,说了句:反正上下班跑车,一年也就两回下雨,这么精细的花费,不如享受别的配置。你说这逻辑,作不作?我自己心里其实挺佩服他的算计,就像给生活开的小算盘。
说到这儿,留个问题给你:如果你是那个没体验过四驱的人,突然有天高速下雨路滑,手里的是两驱quattro,你会不会忽然感觉自己被标了?还是早在买车那天就心里有数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