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得稀里哗啦,交警的雨衣在夜色里泛着微光。一辆SU7缓缓滑入检测站,员工用板蓝根力度的眼神扫一遍辅助驾驶系统,像在审问一个不服的小青年。旁边车主还满脸诚恳:“你们不是说只OTA升级吗?咋还要按召回流程走?”没人回答,只有鼠标在工单页面上狠狠敲下一行数字:S2025M0149I。
如果你是现场那个工程师,会不会琢磨:“到底是小米自己主动要召回,还是有人盯上了不松口?”这念头像咖啡渣沾在舌尖,说不清到底苦还是涩。
往前翻一下整个流程。事发9月19号,小米发公告说要升级辅助驾驶系统,安抚大家“别慌,没换零件,走召回流程只是形式”。一时间,评论区吹爆“责任感企业”。但两天后,一份监管总局报告横空出世,直接把所有自信涂成了斑驳的铁锈。里头给了召回编号:S2025M0149I 和 S2025M0150I。专业人士会留意这串编码——第一个字母“S”,明晃晃表明这事属于安全问题,不是简单体验升级。“I”,那就是被调查后被动召回,而“V”才是车企自己主动认错的意思。
这可有点像孩子吃糖被家长发现后才拱手交出,和“主动自省”可不是一回事。想起去年捷豹召回,编号里尾巴是个V,说白了就是自己认了事,主动“抹地”。而小米这次,是被摁着脑袋、贴着封条又上桌的,不管PPT里怎么写责任担当,至少这场“召回”并非米自家想的那么“光明磊落”。
细究起来,为什么“OTA升级”也变得这么麻烦?事实是,新规出来了,靠嘴皮子和公众号已经糊弄不过去了。工信部和总局联合下了文件,安全问题必须走召回,每一步都有流程要递交。如果你在朋友圈看到“优化体验,远程升级”,不如抬眼看看监管总局的报告,看看编号是不是藏着什么猫腻。嫌麻烦的车企都开始打起算盘,能不说就不说;但现在新一代“安全官”盯得紧,谁敢打马虎眼就可能被点天灯。
再说说车主的真实想法——召回到底有啥丢人的?毕竟对普通人来说,车安不安全才是命根子,别整天给车主讲“技术新鲜”那些玄乎的。评论区甚至有点皮:“上次说升级是爽,别下次出事时又说‘还可以再升级’。”其实大家心照不宣,这玩意儿反复发病一次就能把耐心消耗光。
有点像医院医生开药——你希望医生主动查出毛病,改药方;而不是等你加号到凌晨还被告知“我们正调查”。这也就是那些编号的门道——“V”是自己改,“I”是被动改、“O”是被人踹门查了还不想改。小米这次虽然没到“O”,但本质早不是“自愿服务”,而是刚刚“经不住查”。
在这个节骨眼上,车企宣传部和用户互相“呼应”,谁都不敢把话说死了。企业怕舆情翻车,用户怕安全失手,监管部门则想办法把“流程”和“责任”一刀切。小米这么大体量,等流程批完再卖车,估计销售们连老板的白头发都能数清楚。生产节奏和销售欲望撞了头,总比出一次车祸要“省下点大病”。
要不说这年头做司机也得考点密码学:光看厂商说不算,还得把召回编号“解码”一遍。谁要是被“优化升级”的幌子唬住,回头有事只能怪自己没翻最后一页报告。营销话术和真实安全之间,永远隔着一堵“加密”的监管墙。
说到这里不免自嘲一句:有时候调证据就像翻字典,辛辛苦苦一本正经地解码,查来查去还得看谁站在你背后。他们喊“主动负责”,但你一翻编号,发现是“不得不负责”。好像一切担当都等着监管盖章才能生效。
这次小米召回,表面看像个技术升级,实则是法规和监督双轮驱动的明灯。谁敢蒙混过关就要备好面巾纸——不是擦汗,是擦泪。车主能真心放心吗?怕是下回还得看报告,不光是看厂家热气腾腾的宣传。
到头来,谁该为“主动”二字负责,厂商、监管、用户,还是我们每一次相信的自己?如果有一天所有OTA都必须召回、每条升级都要公开,大家是否还能接受等待、问责和透明这些不那么性感的词汇?也许这才是“质量”二字真正的含义。你怎么看?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