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静静地停在展厅中央,夕阳斜照在钢铁外壳上,把每一道曲线都暴露在白炽的光下。销售员嘴里的“智能领航辅助”声线未落,旁边的年轻人已经掏出手机,搜索“真实智驾体验”。他眯着眼,点开测评短视频,没有问到续航、油耗,全程只关心“能不能自己跑高速,能不能自己进车位”。那一刻,有点像我曾经在案发现场,面对死者的最后短信,只字未提生死,满屏都是未完成的“小事”。谁能想到,一场汽车行业的变革,也许就藏在这种“无声的选择”里。
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关心什么?泡在交通堵塞的例行早班里,油门刹车一天来回踩不知几千次,手腕麻木到连点杯咖啡都嫌累。或者,你可能是那个面对千里长途的司机,内心默念“车不能出问题”,眼皮却不争气地在深夜高速路上打架。现在,想象一下:如果有一辆车可以主动跟车、自动变道、自己进停车位,甚至在拥堵时你可以放心刷微博——你会不会连夜下单?如今车市买车,连话题都变了:从“能跑多远”,变成了“能不能不用我跑”。
专业一点说,车市风向真的变了。奇瑞风云T11、风云A9L预售两天订单破两万,月销过万,这些数字背后,是消费逻辑的根本改变。用证据链推理,非常清楚:“续航焦虑”被技术解决后,市场快速寻找下一个“痛点”。基础设施成熟,电池能用,万事俱备,唯独“驾驶疲劳”还让人头秃。于是,智能驾驶成了车企的新战场。数据不会骗人:2025年上半年,L2级及以上智驾功能新车渗透超六成。用户嘴很挑,“没有城市领航就不买”,几年前连特斯拉都供不上的幻想,如今国产家用车都可以“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我要提醒一句:这一切并不是技术自发进化那么简单。车企和技术公司之间的“联姻”才是背后那双推手。上汽、奇瑞和Momenta,华为和一票自主车企,大家像是案发现场分工明确的搭档——一个出资源,一个出技术,谁也不走单干路线。这种合作模式,像是法医和刑警的分工:法医给出分析结果,刑警负责落地执行。只有分工专业、各自独立,案子才能高效推进。车企们吸取了旧伤:闭门造车搞自研容易耗死,买外包技术容易被动——干脆双管齐下,大家不浪费时间在“无效争吵”。结果呢?低价高配迅速进入市场,十几万的家用车能跑能自动泊车,行业门槛一下被拉低到普通人也能轻松跨越。
这种技术下沉,带动了一场利益分配的换血。比亚迪用“天神之眼”智驾,奇瑞40分钟卖出4000辆智驾车,还把主动泊车、跟随驾驶塞进六万级的小蚂蚁。同样的场景,换到合资品牌,可就没那么好过了。奔驰、宝马只能“放下尊严”主动跟本土技术公司合作,把原本能卖高价的功能,变成了不得不有的常规配置。隐约有点像刑侦行业的老前辈,面对新人用无人机排查案发现场时,也不得不承认:新技术如同病毒一样渗透,旧招数再不更新,只能被“淘汰归档”。
于是,我们看到“金九银十”销量大战,主旋律从过去的“空间大、颜值高、续航长”,直接切换到“智能驾驶行不行”。那些早布局高阶智驾的品牌销量干脆利落,而靠传统卖点苦撑的厂商,只能眼睁睁看着市场不断萎缩。这里面有一个微妙逻辑变化:消费者不是不在意续航了,而是默认续航都够用、更关心“自己能不能省点力”。就像刑警干到后半夜,最期待的不是案子破了,而是能自动生成走访报告,省点脑细胞。
当然,智能驾驶也不是没有“副作用”。我见过现场演示自动泊车,一群老司机蹲在一边抽烟,“看车自己挤进去了”,表情复杂到可以开一门新课——科技与人性对峙实录。偶有自动驾驶“乱来”进了消防通道的,也不是一笑而过的段子。作为从业者,我习惯于不被表象迷惑。技术变革带来的是便利,但同时也要求我们重新思考驾驶安全、隐私保护、道德底线这些隐藏参数。有趣的是,我曾和警队同事交换观点,各自的担忧都不相同:有的人怕技术被滥用,有的人怕技术被妖魔化,无论哪一方,鲜有人能拍着胸脯保证“科技万能”。
论点落归现实总结,智能驾驶正成为中国车市的新刚需。谁能做得更好、谁能普及得更快,谁就能站在风口上吃肉。而谁还在兜售三年前的“续航神话”,谁就只能眼睁睁看着订单成雪崩式下滑。事实上,车企在“选功能还是选情怀”的十字路口,也许只有少数几个能兼得“逻辑”和“脸面”——剩下的,要么转型,要么退场。
当然,行业变革从来没有绝对对错。车企争夺智能驾驶赛道,消费者享受便捷与安全,技术公司分羹增值,这场博弈像极了案卷复查:功过难以评判,只能等待后续发展揭晓。但在这“竞逐智能驾驶”的变局之下,有一个问题始终留在桌面:当驾驶可以“交给机器”,我们会不会更容易忽略那些决定安全的细节?智能真的能替代“人的判断”吗?
案卷暂存,留待各位思考。至于市场的下一个风向,我想我们离“躺着开车”的生活也许,比想象更近,也更远。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