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期多次公开表示,未来五年(2025-2029年)将是汽车行业淘汰赛的最后阶段,中国新能源车企将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牌与整合。这一判断基于对行业历史演变、当前竞争态势以及未来技术趋势的深刻洞察。
何小鹏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格局的判断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024年初,他率先提出“三年淘汰赛”的概念,认为2025-2027年将是决定车企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和观察的深入,他的预判逐渐扩展为“五年终极洗牌”的框架,将淘汰赛与晋级赛的时间线拉长至2029年。
“三年淘汰赛+三到五年晋级赛”构成了何小鹏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完整预判。他认为,前三年(2025-2027)将是残酷的淘汰阶段,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车企将被市场无情淘汰;随后三到五年(2028-2029或更久)则是晋级赛阶段,幸存的车企将争夺行业领导地位。这一判断与行业历史演变高度吻合——十年前中国拥有约400家传统车企,如今仅剩40家左右,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家品牌退出市场。
何小鹏对最终存活车企数量的预测尤为引人注目。他认为,经过这场终极洗牌后,中国新能源车企最终可能仅剩7家以内,甚至有更悲观的预测认为可能只有5家能够存活。这一数字看似惊人,但对比智能手机行业的整合历程(从数百家到最终剩下华为、小米、OPPO、vivo等少数几家主流品牌),汽车行业的集中化趋势可能更为剧烈。
这一预判得到了部分行业专家的呼应。同济大学朱西产教授曾提出“年产量达不到200万辆的车企将难以生存”的观点,间接支持了何小鹏关于行业集中度将大幅提升的判断。值得注意的是,何小鹏强调这一过程将比许多人想象的更为迅速和残酷,企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这场“生死时速”般的竞争。
新能源汽车行业之所以将在未来五年经历如此剧烈的洗牌,背后有着多重深层次的驱动因素。何小鹏在多个场合分析了这些行业变革的根本动因,揭示了淘汰赛不可避免的内在逻辑。
市场饱和与增长放缓是触发行业洗牌的首要因素。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何小鹏指出,随着渗透率接近饱和点(他预测中国自主品牌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占有率将达到95%以上),车企之间的竞争将变得更加直接和激烈。这种环境下,缺乏独特价值主张的车企将首先被淘汰出局。
价格战与技术战的叠加效应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何小鹏观察到,当前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卷自动驾驶,而不需要卷价格”,而传统燃油汽车则深陷价格战的泥潭。这种分化表明,行业竞争焦点正在从单纯的价格比拼转向技术实力的较量。然而,参与技术竞赛需要巨额持续的研发投入——仅小鹏汽车2024年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研发投入就高达35亿元。这种高门槛自然会将资源有限的车企排除在长期竞争之外。
规模经济效应在汽车行业表现得尤为显著。何小鹏多次强调,汽车行业本质上是“规模游戏”。随着行业成熟,生产成本、研发投入、渠道建设等都需要庞大的销量规模来分摊。那些无法快速达到规模临界点(如年产百万辆级别)的车企,将面临巨大的成本劣势和运营压力。这正是何小鹏认同“年产量达不到200万辆的车企将难以生存”这一观点的原因。
AI技术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汽车行业的竞争规则。何小鹏预测,在未来十年内,AI汽车的使用渗透率将从现在的不足5%提升到50-90%之间。这一技术变革将彻底改变汽车的产品形态和用户体验,同时也将大幅提高行业的技术门槛。那些无法跟上AI技术发展步伐的车企,即使目前在传统电动车领域有一定优势,也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全球化能力将成为区分车企成败的关键因素。何小鹏指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将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未来十年在海外市场也一定会占据更大分量。然而,全球化运营需要复杂的能力组合,包括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政策法规适应、品牌建设等多方面能力。缺乏全球化布局的车企,将难以在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写在最后: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