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down
我身边有个朋友,他去年开的那家二手车门店,今年情况变得有点难堪。去年他还能稍微挺一挺,现在则是库存堆得满满当当,各种新车还在仓库里堆着,看着都觉得压得人喘不过气。这就让我想到,最近行业数据都有说9月、10月销量漂亮,但我觉得很多其实都是表面功夫——这些销量背后,藏着不少经销商的血泪。
你知道吗?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个库存系数,往年一般维持在1.2左右,对应着大概20%的库存水平还能接受。但是,今年九月份这个系数涨到了1.35。环比上个月涨了3.1%,同比去年也多了4.7%。你说这意味着什么?其实就是,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捉襟见肘。
我随便问了几个同行,有个修理工跟我说:车都卖不出去,要么降价,要么囤着,也没办法。他们卖车的利润本身就少,返利还没之前多了。以为常的那套路,利润卖给经销商的返利变多了,但也让经销商变得像是车企的打工仔。依赖这点返利,变成了他们唯一的生存线。可你想想,经销商扛库存,其实就像吃饭要靠天天卖出新菜,但现在就像是盘中菜堆得满满,饭都吃不完。
这让我觉得,这场销量游戏,其实玩得很累。尤其是电车行业,降价快,车还在不断推出新款。去年我还认为,买电车意味着未来省钱,但最近几年发现,电车折价速度幷快。有朋友跟我说:电车降得快,库存一多,资金压力更大。你别以为电车的利润高点,实际上谈到经销商,都是看得见的压力。
而且,这事还不是我臆测,去年多家车企爆出订单虚报的时候,新闻就说订单水分大得吓人。有的车企 reported 出几十万辆订单,总感觉像在开玩笑——那也许是刷存在感吧,但的确让市场的真实需求变得模糊。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有些车型的订单数,几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四倍。而实际上在实际销量中,很多车辆都没那么火爆。
你知道,订单虚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今年中国市场的汽车总销量,竟然给搞出了个3亿辆的数字。这数字,大到觉得像是蒙眼瞎猜一样——很多车都还在仓库里睡觉,并没有被消费者买走。这就好比,假如我们每人家里搬一堆虚货,表面上看账面不错,但实际一天都用不完。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么多库存,为什么还会有人继续死撑?很多经销商靠车企的返点和返利维持生计。没有返点,早就倒闭了。更糟糕的是,部分经销商已经开始卖出次品或者低价库存,试图挤出点现金。毕竟,库存变贬值的速度很快,几个月内掉个30%、50%不是稀奇事。
你有没有想过,未来当这些经销商纷纷倒闭,行业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个人觉得,这个假销量的泡沫,总归是要爆的。国内市场的虚假繁荣,看起来像是倒逼行业快速增长,但其实隐含的问题比表面看得还严重。这种压力到底会造成什么后果?我其实也没太想清楚。
最烦的是——到底怎么才能把这场游戏玩得更理智一些?我一直在想,生意做大没错,但如果建立在虚假订单和压库存之上,那最后只会伤害到真正的供应链和消费者。真要问,我觉得行业的根本问题,还是要回到供应链和渠道的健康平衡上。
也有人说:这都是短期动作,未来自然会调整。但我自己算了算,百公里成本,车辆贬值后剩的残值,可能还不够覆盖本身的制造和流通成本。长此以往,经销商的槽也就会满了。
说白了,像我刚才翻相册时看见的一张照片,一个经销商的内部仓库堆得像山一样,车都快堆到天花板了,心里其实挺不是滋味。行业表面光鲜,实际底层暗流涌动。这条路,到底还能撑多久?我倒是挺好奇。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个行业回归理性一点?或者,大家都在盯着下一次订单大爆炸时会不会崩盘呢?这种不确定感,挺像站在悬崖边上的感觉。
```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