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德国豪华汽车品牌奥迪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豪掷46亿美元,相当于三百多亿人民币,要到美国去建一座全新的电动汽车工厂。
与此同时,他们却关闭了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工厂,导致七千五百名工人瞬间失去了工作。
这个消息一出来,很多人都觉得纳闷,奥迪这是怎么了?
好好的欧洲大本营不待,为什么非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场深刻的危机,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斗争,也折射出整个德国乃至欧洲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的阵痛。
要理解奥迪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我们得从两个方向来看,一个是在东方,一个是在西方,奥迪现在正面临着双重夹击,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先说说东方,也就是我们中国市场。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可以说是德国奔驰、宝马、奥迪(常被合称为BBA)的“福地”和最大的利润来源。
很多国人买车,尤其是高端车,首选就是这三个品牌,觉得它们是身份和品质的象征。
BBA在中国的销量,曾经一度占据了它们全球总销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但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得太快了,简直是一日千里。
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比亚迪、蔚来、理想、问界等等,不仅在技术上突飞猛进,在设计和用户体验上也越来越懂得中国消费者的心。
以前大家买车,可能更关心发动机、变速箱这些传统的机械性能。
但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更看重的是车子聪不聪明,有没有大屏幕,智能驾驶好不好用,能不能像玩手机一样方便。
在这方面,中国的汽车品牌显然走在了前面。
比如说,现在很多搭载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的车型,可以实现复杂的自动泊车,甚至在一些路段能做到接近自动驾驶,这种科技感带来的新奇体验,是传统燃油豪车给不了的。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就在今年第二季度,BBA在中国的新能源车销量整体暴跌了超过12%。
而另一边,中国自主品牌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销量却猛增了210%。
此消彼长之下,奥迪感受到的压力尤其巨大,今年上半年它在中国的总销量下滑了10%以上。
曾经那个能让它躺着赚钱的市场,现在成了拖累业绩的主要原因。
大众集团的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说得非常直白,他说这已经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为了生存。
这话听起来很沉重,但却道出了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真实处境。
如果继续留在原地,不做出改变,很可能真的会被中国这些后起之秀彻底打败。
东边的阵地失守,西边的日子也不好过。
大洋彼岸的美国,也给这些欧洲车企出了个大难题。
美国政府现在实行一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所谓“大棒”,就是高额的关税。
从今年4月开始,美国对从欧盟进口的汽车加征了15%的惩罚性关税。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一辆在欧洲生产的汽车,运到美国去卖,还没开始卖呢,就要先交一笔占车价15%的税。
奥迪在墨西哥有一家工厂,生产的汽车很多都销往美国,就因为这个关税,已经损失了超过6亿欧元。
而且美国人还放出话来,说以后这个关税可能还会提高到30%,那基本上就是不想让你的车进来了。
而所谓的“胡萝卜”,就是美国出台的一项名为《通胀削减法案》的政策。
这个法案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大力补贴在美国本土生产的电动汽车。
只要你的车是在美国造的,电池等关键部件也符合要求,那么每卖出去一辆,美国政府最多可以给你7500美元的补贴。
这样一来,奥迪面临的选择就非常清晰了。
如果继续在欧洲或者墨西哥生产汽车再运到美国卖,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还要被美国政府抽走一大笔关税,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但如果把工厂直接建在美国,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不仅15%的关税不用交了,每卖一辆车还能额外拿到一笔可观的补贴。
奥迪算了一笔账,如果在美国的新工厂每年能生产20万辆汽车,光是拿到的补贴总额就能达到15亿美元。
这么一算,那46亿美元的巨额投资,似乎也变得划算起来。
所以,奥迪决定远赴美国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市建厂,那里靠近大众汽车现有的工厂,可以共享一些供应链资源,节省建设时间。
这完全是一场被现实逼出来的“大迁徙”。
当然,这场耗资巨大的豪赌也并非全无风险。
首先,美国的劳工环境和欧洲很不一样。
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是一个非常强势的组织,他们已经公开要求,希望奥迪新工厂工人的时薪能达到42美元,这比当地的平均工资高出了一大截,无疑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而且,熟练的技术工人也不是那么好找的,当年特斯拉在德国建厂时就因为各种问题拖延了很久,奥迪在美国也可能遇到类似的麻烦。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美国的政治不确定性。
现在是民主党执政,推出了这些补贴政策。
但如果下一届大选,共和党尤其是特朗普上台,他很有可能会推翻现有的政策。
他之前就一直威胁要对所有进口汽车征收更高的关税,谁也说不准他会不会连在美国生产的外国品牌也一起“收拾”。
把几百亿美元的未来押注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走向之上,这无疑是奥迪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赌博。
当奥迪把目光和资金投向美国时,它身后的欧洲却在承受着代价。
比利时工厂的关闭只是一个开始。
一家大型汽车厂的搬迁,影响的绝不是它自己,而是背后一整条庞大的产业链。
为奥迪提供座椅、线束、玻璃等零部件的三百多家供应商,很可能也会跟着裁员或者倒闭,这背后牵涉到的是可能多达五万个工作岗位。
当美国田纳西州为迎来巨额投资而欢呼时,在斯洛伐克、在波兰的许多工厂里,工人们可能正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发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是欧洲自己把自己的企业推了出去。
欧盟近些年一直在大力推行环保政策,甚至制定了到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车的激进目标。
这个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迫使汽车企业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它们并不擅长的电动车研发中,却没有在产业政策、能源成本等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持,来留住这些制造业的根基。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凭借完整的电池产业链吸引了特斯拉,美国用直接的现金补贴拉拢了奥迪,而欧洲似乎只剩下了宏大的环保口号和日渐增多的失业人群。
全球汽车工业的版图正在被重新划分,那些曾经代表着工业荣耀的德国“百年老店”,如今正被夹在东方涌来的技术浪潮和西方挥舞的关税大棒之间,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