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里有个数据挺扎眼——长城汽车的销量。一季度卖了25.68万辆,同比下降6.73%。尤其是3月份,单月销量不到10万辆,同比下降2.28%。这个数字,放长城自己的历史来看,确实有点不正常。再拉同行对比,比亚迪3月份卖了37.7万辆,吉利23.2万辆,奇瑞21.5万辆。这差距,怎么看怎么觉得长城掉队了。
但,问题真有这么严重吗?销量掉了,长城真的不行了?还有个现象跟这个数据关联起来了,那就是长城“不做增程”的决心。魏建军、穆峰轮番表态,“打死都不做增程”。在一片车企都投入增程的浪潮里,长城显得格外“固执”。销量下滑加技术路线上的“孤立”,就更让人觉得长城可能真的在走一条危险的路。
先别急着给结论。我们拆拆这些数据,看看背后是不是还有别的故事。
先说销量。一季度25.68万辆,同比降6.73%。乍一看确实挺吓人,但其实这里面有点结构性问题。长城的燃油车本来就是它的基盘,但燃油车这两年在整体市场里都下滑。新能源车抢了传统燃油车的大部分份额,这个趋势不是长城一家在扛,很多传统车企都有类似的问题。长城的新能源车销量在4月份其实还是增长了28.42%,但占比依然不够高,说明它转型的速度没跟上新能源的大盘。再结合它一贯的“多挡插混”路线,大家可能觉得它有点慢了。
可是,慢就一定是问题吗?长城的技术路线是个长期选择。它不做增程,表面上是跟行业主流对着干,但其实这背后是它一贯的逻辑。魏建军之前也说过,长城对燃油效率有极高的追求,哪怕是热效率提升1%,它都觉得值得投入资源。从这个角度看,它的坚持可能是想打造更高效、更有竞争力的插混方案,而不是走大家都在走的增程路线。增程技术本身不复杂,但对电池、增程器的技术要求其实也不低,长城可能觉得与其重新切换到增程,还不如把插混做精、做透。
再看看其他车企的动作。比亚迪确实强,拿下了新能源的大盘。但它的策略是全线压制燃油车,直接去掉燃油车产品线,这种激进转型风险也不小。而长城是SUV起家,燃油车基盘一直很稳,像哈弗、坦克这些品牌都有一批忠实用户。如果贸然放弃燃油车,短期内可能会彻底失掉这部分优势。奇瑞和吉利转型增程,背后更大的逻辑是它们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足够深,增程对它们来说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但长城在新能源车领域的起步确实慢一点,它需要时间沉淀。
再回到财务数据。长城的营收、利润这些指标有没有特别大的问题?目前来看,它的盈利能力还在,但压力确实存在。新能源车的研发成本很高,长城这几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少资源。它的插混技术目前还属于比较早期的阶段,一旦规模化,成本会逐步下降。而增程技术虽然看着热,但也不是没有争议。比如,有业内人士认为,增程技术会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下降,长城不做增程未必是个糟糕的决定。
那么,这种“逆流而行”的策略到底是不是乱花钱?其实这就涉及一个企业的战略问题。长城长期以来是一个比较有自己主见的车企。从聚焦SUV,到坚持燃油车,再到现在的插混路线,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确实让它显得“不合群”。但它也正是靠这种风格,稳住了市场,尤其是在中高端SUV领域,哈弗、魏牌、坦克这些品牌都做到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
另外,技术路线的选择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市场迎合。行业里有个经典案例——特斯拉一开始也被人嘲笑,很多传统车企觉得它的纯电路线不现实。但后来特斯拉用技术和市场表现证明了自己的选择。长城虽然不是特斯拉,但它的坚持也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它不做增程,不一定是因为技术不行,而可能是它觉得插混的潜力更大。尤其是在国内市场,插混依然有很大的用户群体,长城这个时候坚持自己的路线,可能是在赌一个长线的结果。
最后说回销量。这事看着吓人,但拆开来看,并没有那么危险。长城的传统燃油车销量下滑,是行业普遍现象;新能源车的增速不够快,是转型阶段的正常问题;不做增程技术,表面上有点固执,但其实是它的战略选择。它的技术路线是个长期投入的过程,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效果,但长期来看,技术积累和市场教育可能会逐步显现。
所以,长城汽车的问题不是“它不行了”,而是“它要走哪一步”。这个阶段,看着销量和技术路线都让人捏一把汗,但其实很多动作都有章法。要紧盯的,不是表面的数字,而是它的战略能不能兑现。毕竟,所有的选择都有风险,但真正的失败只有一种——失去方向。这一点,长城还远没到那个地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