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汽车新闻,发现吉利帝豪已经连续16年,每个月销量都能轻松破万。算下来,年度销量不少于12万,估算去年可能还更高点。真心觉得,没错,大家买车的需求还是挺稳定的。尤其在中型车市场,选择的不多,帝豪算是能稳稳站住脚的,还能盯着合资品牌挤一挤。
我一边喝茶一边盯着新版帝豪的预告图。刚拿到时,我还在想:这车的脸看着挺有辨识度,宽大的格栅加上犀利的LED大灯,感觉很运动。记得有天跟销售聊过,你们这代帝豪,销量还能坚持,主要是有什么底气?他笑:除了品牌认知和渠道深度,大众喜欢的运动元素也帮了大忙。我觉得,嗯,这点特别真实。毕竟,消费者其实在意的不光是空间或动力,更在乎走在街上的视觉形象。
这次新帝豪,最大变化大概是尺寸。你知道吧,现款帝豪长宽高是4638x1820x1460mm,轴距2650mm。而新版,已变到4815x1885x1480mm,轴距zett到2755mm。就是明显变大了,这个长宽高,我觉得重要不只是数字,跟咱们平时装两个娃、带点行李差别很大。驾驶感也会因此改善点,但真厂方可能心里也明白,车变大的重量也得有所控制。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新帝豪配的轮圈,18英寸密辐式,真是挺漂亮的,但我心里又在想:这样轮圈造型是不是会牺牲一点实用?大轮圈肯定运动感更强,但业主平时用下来是不是会觉得轮胎偏硬?(这段先按下不表,待会回来想想这问题。)
讲到动力,我觉得吉利这次挺有料的。一点点估算,1.5T发动机最大133千瓦,扭矩290牛·米,跟以前那款1.5L的颜值提升不少——对比老款的100多牛·米,差距明显。换成一台涡轮增压,启动快多了,提速感也更平顺。这就像你骑电动车,电池容量从几百变到上千,续航时间明显长了,体验差别就变大了。
我不禁想到:是不是吉利有点像日式料理店,做得越大越多样化,才有更多人尝鲜?这车尺寸变大,估计是中期市场的调味料。而且,轴距拉长,后排腿部空间变宽,家庭用户其实挺喜欢的。你觉得,这样的变化,是不是看起来更豪华其实也是一种心里买账的心理战术?
对比我自己用的老款帝豪,上班骑的那辆,日常代步不用担心,但总觉得空间有点紧和。新版大点后,见过的朋友都说,坐着更舒服。这个差异,有时候只是个心里感受,但说实话,只要体感上传了一点点宽裕感,就赢了。
说到这个,突然想到,研发过程中,可能也在考虑尺寸变大不一定意味着油耗升高。我用粗略心算,新帝豪换到现在的动力系统,百公里油耗估算在6.5-7升左右(源自一些样本少、估算的结果),比老款1.5L的7.2升下降不少。车变大,动力需求会提高,底盘变重,但用减重材料和优化调校,可能也能平衡一下。你有没有想过,车厂研发这套东西到底是尽量减重还是增强性能?我觉得更多时候,像是在用生活中的平衡食谱——既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
我也告诉你,前几天跟修理工聊天,他说:新车开起来感觉不一样,动力线上有股肉感,不像以前那样纠结在哪一档。他还笑:我看有的车友都在发愁,轮胎变大难不难都知道,但实际上轮胎越大,花费也越高。比如18英寸轮胎,一条下来可能百十块钱吧。我心想:好在轮胎价格不算太离谱,但确实多了份麻烦。这是供应链的一点点缩影:大轮圈成本可能低点的制造工艺,但市场上大尺寸轮圈的供需不平衡,也会影响到日后维修保养。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最让我困惑的是——
新帝豪一方面在外观上更运动、更时尚,一方面其实也在用更大的尺寸、更多的配置来炫耀。但,是真正的性价比还是在逐步变套路化?这就像你开车时,看着别人的轮圈,心想:哎,买大一点轮圈是不是一定就酷?我心里还一直存着疑问,跑长途的实用性还有没有优势?毕竟,轮圈越大,轮胎成本越高,搓泥又容易多了。
过几天,我准备拉朋友试驾,说不定还能收获点小感受。到时候跟他一说:你觉得,这个新帝豪里边的细节,哪个能打动你?他一定会给我一句:这车虽然挺不错,但我倒更关心,刹车线偏不偏离,避震是不是太硬。这简短一句,暴露了普通人对于车子是不是看得见的舒服更在意。
我相信,新的帝豪会继续稳站市场,这台车也不只代表吉利的技术积累,更像是一份材料包:一方面是供应链拉长的尺寸升级,另一方面是动力和设计的不断优化(估算,可能只是表面文章),其实心底我还挺怀疑,这些升级,持久性上能坚持到什么时候?你有没有搞明白,厂家为什么总喜欢在最后一刻偷偷加点新花样呢?我猜,也许是因为——
他们其实也怕你发现,所谓完整升级的真相未必是全新,而只是部分优化。
说到这,我好像也没啥高深见解,反正就这么多,周末该开始琢磨我那辆旧车能不能长久用下去,还是该入手那辆更大更美的新版帝豪。你会怎么考虑呢?或者,真要动手买,哪一部分最让你心动?我心里其实挺喜欢那小鸭尾的设计的,看着就一点都不沉闷。
这小细节提醒我,车的每个元素,除了硬指标,更多还在于那种看得见的感觉——就像手边放着一杯咖啡,虽然没有说话,但味道、温度,都是交流的语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