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这东西,现在正是热得发烫。各家车厂、科技公司都在一头扎进来。有的人甚至觉得,这要是没点自动驾驶,没点智能互联,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自己是造车的。可回头一看,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新造车势力、还有特斯拉这些“后起之秀”,玩得风生水起,产品更新一代赶一代,智能化体验说得天花乱坠。再瞅瞅那些西方的老牌汽车企业,丰田、大众、BMW、奔驰这些,说起来牌子可大了,可在智能驾驶这事上,真就是慢半拍甚至几拍。
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啥呢?为什么曾经叱咤全球的巨头们一下就显得有点跟不上节奏了?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新势力反而能一骑绝尘?我觉得这事值得好好问问:
到底汽车的本质变了吗?以前大家造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铁疙瘩,现在大家都在造什么?其实现在汽车早就不是过去的那堆机械零件组合了,它变成了能跑的软件,一堆算法,一个大号手机,四个轮子,让我们坐人当用户,而不是单纯的驾驶员。
你想啊,传统车厂就像老房子换新电线,结构死板,改起来费劲。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和特斯拉,就是新小区,一开始建的时候就把智能驾驶、软件驱动、电驱动这些全都一步到位。根本就不用考虑兼容过去的那套东西。他们天生就是说我要搞自动驾驶,一开始就是电动的,旧的那套内燃机经验、老的供应链模式,对新玩家来说连包袱都不是。
反倒是那些欧美日韩的传统汽车巨头,还背着几十年的牌子、供应链、生产线,满脑子还是以往的造车流程,他们要换基因,哪这么容易吗?他们的管理层、投资方向、研发队伍都是为制造汽车打磨出来的,不是为造智能设备组建的。你让这些团队一下子变成“软件公司”,是不是本身他们就不太愿意干?而且企业越老,包袱反而越重。
再说,软件驱动这事本身就难。一辆车要好用、要智能,就得把算法、感知、决策这些做得连贯,车载系统不出错,不能有失误。智能驾驶不是手机上APP卡几下那么简单,车一旦出事就是人命关天。西方大牌车企当年把机械安全做到极致,现在让他们做“数据安全”“算法安全”,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心里没底。技术跨界,还牵扯到整个公司的基因养成,不是说管理层拍脑袋就能搞定。
还有一个问题,这些老牌企业的发展动力到底是什么?以前他们卖的是“质量”,卖的是“品牌”,这些年在电动化和智能化这事上,他们经常纠结:到底现在砸钱做软件智能,到底值不值?比如通用2019年说投几十亿美元搞自动驾驶,玩了两年,发现问题很多,包括法律风险、成本压力、技术瓶颈,搞到最后又退了一步,打算先稳住根基,不投那么多。丰田也是老大难,这种规模扭转方向特别难。
想想中国的新造车企业,为什么能搞起来?答案其实很简单:他们创业的就是电动化、智能化,一没包袱,二没旧链条,三开弓没回头箭。你不搞这些,你根本没人买你那车。市场倒逼,创新反而成了“求生欲”,大家拼命搞就是了。
技术路径也有问题。比如海外好多传统车企,搞自动驾驶从“小修小补”干起,先搞升级辅助系统,然后一点点往高级驾驶靠。你没发现,中国的新势力和特斯拉是“一步到位”,直接整智能座舱、各种路况识别、激光雷达满车都是。这里边背后是研发资源和投入理念的区别。
还有一个超级关键的事是软件生态和服务思路。大家有没有发现,外国车企总想用软件赚钱,卖车之后再让消费者掏钱买服务,比如自动驾驶升级包,再比如车载娱乐服务,买高级导航都要加钱。这种事在美国可能还能干点时间,因为用户习惯了。可你看中国这边,比亚迪、蔚来、理想,开得就是性价比,用车体验全面给你升级,软件系统直接打包送,就是让你用得爽,绝不薅你的羊毛。这一套踩到了用户痛点,你想薅钱,用户不干了,换手机一样换车。
在中国,车企如果不敢大放价、不敢把智能体验直接下放给所有用户,市场立刻有人替补上来要取你而代之。中国市场变化太快,用户期望值太高,谁不卷谁死。这就逼着所有中国玩家不断迭代,不断驱动成本往下走,技术门槛往上堆。他们的成长空间远比欧美日韩那些传统企业大得多。你造车,就得在卷中进步。
再看跨国合作这事。你会发现西方车企,尤其是德国的几个——比如大众——发现自己扛不住了,主动去找美国的新兴自动驾驶公司Rivian联手,又去跟中国的小鹏合作。主动去找聪明人、找新技术。这种策略其实说白了就是“放下身段”,要不然自己真的被时代淘汰。连全球汽车三巨头之一的大众都得走这条路,你就知道传统路径靠自己已经玩不动了。
说到这,其实还有更值得问的: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让车自己开,还是让用户更爽?还是说以后车变成了智能空间,只要开得安全,体验好,你坐进车里就是享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技术和服务已经融合了,谁能提供最好的智能体验,谁就能赢得用户。
而未来决定谁能活下来的,并不是谁的品牌历史最长,也不是谁的钱最多,谁的供应链最完整,而是谁能把软件、智能体验、硬件、服务全都融合得最好。这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是个组织问题、文化问题和管理问题。
智能驾驶难干,大家都知道,可这事总得有人突破。中国新造车势力、华为、小鹏、易航、比亚迪们敢投入,敢试错,敢推陈出新,能愿意给用户折腾到爽为止。而那些传统老牌企业,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包袱太重,车卖得贵,软件还舍不得放开,体验还不够“本地化”,一步慢就步步慢。
从全球格局看,智能驾驶最终不是谁先造出能自己开车的工具,而是谁能率先在大众市场推出极致性价比的智能体验。中国在这方面已经把许多传统巨头甩在后面,除了自己玩,还把技术和生态出口了,让全球用户都在体验中国的智能驾驶。
当然,这条路肯定还有无数坑,自动驾驶早就不是老百姓想象的那么简单。法规、数据安全、用户信任、芯片算力、地图系统,有一个掉链都得慢下来。但方向摆在那了:谁能敢卷、敢用新模式服务用户,谁就能率先跑出来。西方企业如果还把智能驾驶当个“副业”,还想靠卖软件薅用户羊毛,追赶中国和美国的新势力越来越难。
智能驾驶只是一个缩影,最终是全行业转型升级的缩影。谁能扔掉旧包袱,敢用新思路决策,这才是汽车产业真正的革命性进步。等有一天,车企连座椅加热、娱乐系统、辅助驾驶都免费打包的时候,才算真的懂了用户,才算真的走进了新时代。你觉得呢?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