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北斗定位守护“最后一公里”,从“物理锁”到“数字锁”,塑料材质占比不得超过整车质量的5.5%以降低火灾风险……9月1日,中国电动自行车行业迎来重要里程碑——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下称新国标)正式实施。新国标不仅对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登记等环节提出更严格要求,更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角度,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
作为短途出行的重要工具,电动自行车安全性能的提升直接关系数亿用户的日常出行安全。新国标的实施将如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产业链各环节又将如何应对这一变革?
技术革新筑牢安全防线
“当车速超过25公里/小时,电动机将自动停止动力输出。”这是新国标中最引人关注的一项技术要求。看似简单的规定背后,是一整套精密的速度监测与动力控制系统的技术革新。
记者从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了解到,为实现这一功能,企业需在控制器中集成高精度速度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算法。“以前很多电动自行车虽标称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但通过简单改装就能突破限制,新国标要求从根本上杜绝这种可能性。”某知名电动自行车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新国标对防篡改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整,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如何防止非法改装。
针对非法改装电池的顽疾,新国标要求电池组、控制器、限速器实现“三位一体”防篡改设计。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透露,其新产品采用“一车一池一充一码”技术,电池与控制器通过加密芯片绑定,任何非原装配件接入均会触发报警并锁死车辆。
改装背后的原因之一,是消费者对电池续航的焦虑。江苏小牛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小牛电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目前,小牛电动已与宁德时代旗下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通过深度整合创新技术,实现多项电池技术的行业突破,打造出的超增压真续航锂电池,具有高密度和超低温的核心优势,“车电同寿”设计可匹配5年长效使用周期。
在防火安全方面,新国标强化了非金属材料防火阻燃要求。例如,相关车企采用航天级镁合金外壳,通过“四综合模拟实验”、2米高空跌落测试、50kN挤压及电池包穿刺三重极限测试,构建起超越国标的全方位防护体系。记者在一家电动自行车电池生产企业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对新型阻燃材料进行测试。“新国标对电池、充电器以及车身非金属材料的阻燃性能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研发的这款新型阻燃材料在燃烧测试中,火焰蔓延速度比旧材料大幅降低。”该企业研发负责人介绍。
此外,新国标还对电动自行车的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方面制定更为严格的技术指标。“新国标不是简单的指标调整,而是从系统安全角度出发,对电动自行车整体安全性能进行全面提升。这要求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中国自行车协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中国自行车协会此前已协同行业骨干企业开展一系列工作,推动新标准落地实施,确保新老标准产品市场顺利切换,保障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智能化升级迎来发展机遇
新国标的实施,对电动自行车产业链各环节都带来深远影响。在生产端,企业面临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新国标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都提出更高要求。
“新国标推动行业向安全、智能、轻量化发展,小牛电动的研发重点放在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提升电池安全、标配北斗/GPS双模定位,以及深化车联网应用上。”小牛电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满足新国标整车质量限制的前提下,企业会优化车身结构,提升能效比,保持长续航优势。
随着新国标对电动自行车智能化、安全性要求的提升,一些企业通过毫米波雷达、导航投屏、行车记录仪、陡坡缓降等智能骑行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安全、便捷、可靠的产品体验。中研普华研究院预测,未来,智能化技术将从“单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进化,通过AI算法优化骑行路线、预测电池寿命,提升用户体验。例如,联想集团正探索将供应链智能控制塔技术应用于电动自行车行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
新国标的全面实施,倒逼产业向合规化与智能化转型。“新国标实施将加速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行业整合。”中国自行车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新标准实施后三个月的过渡期内,企业对老车型要应销尽销,确保过渡期后生产、销售的产品全部符合新国标要求。
多方协同构建安全生态
随着新国标实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长期增长逻辑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构建”。
在政府监管层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加强了对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不符合新国标的产品流入市场。为保障新国标在北京市顺利推行,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在京销售电动自行车生产经营企业约谈指导会,明确“四项措施”,确保新国标平稳实施。
在企业责任层面,技术创新与质量把控是核心。以小牛电动为例,其正通过战略合作与技术创新,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高端电动自行车产业链。目前,小牛电动已联合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布局前沿电池技术;与宁波赛福汽车制动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引入汽车级制动与安全系统,强化产品核心竞争力。依托数十家行业领军企业组成的供应链联盟,实现从锂电、电机到车联网技术的深度协同,加速符合新国标产品的研发与量产。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层面,过渡期安排与以旧换新政策保障了平稳过渡。针对消费者关心的“旧电动车是否还能骑”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明确表示,消费者已购买的不符合新标准的车辆不会被强制淘汰。同时,各地推出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也为消费者更换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提供经济支持。
新国标不是限制,而是引导;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如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刘素文所言:“新国标实施将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广大企业要加快生产符合新国标的电动自行车,满足市场供应。”在安全智能与便捷并重的道路上,中国电动自行车产业正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图 本报记者 陈景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