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价触底!多家车企大促销,降价空间已无

汽车价格真的降不动了! 今年国庆,本以为能捡个大便宜,结果跑遍4S店才发现,所谓的“促销”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多个品牌嘴上喊着综合优惠数万元,实际到手的国庆专属福利只有2000-3000元。 销售人员直接摊牌:“现在的车价已经是冰点,再降就要亏穿底裤了! ”

车价触底!多家车企大促销,降价空间已无-有驾

一汽奥迪的销售指着展厅里的A5L说,这款车官方指导价23.98万起,国庆宣传“综合优惠1.24万”,节前店里就卖19万多,现在价格一分没变。 隔壁广汽丰田的促销海报上写着“限时至高优惠5.1万”,可消费者细问才发现,平时基础优惠就有3万,国庆额外福利缩水到3000元以内。 岚图汽车甚至没挂出促销公告,全靠顾客到店才透露“2000元抵5000元”的活动。

理想汽车算是少数肯掏真金白银的品牌,给L系列推出了1.5万元置换补贴和1.99%低息金融方案。 对比往年国庆动不动直降万元的气势,今年车企的优惠力度像被抽干了水分。 天津车展上,哈弗和比亚迪的销售坦言,首日订单量勉强超过10台,顾客围着特斯拉Model Y L问个不停,却很少有人当场下单。

车价触底!多家车企大促销,降价空间已无-有驾

促销乏力的背后,是汽车行业利润的全面塌方。 乘联分会数据显示,2025年1-8月行业利润率只有4.5%,比下游工业企业低1.5个百分点。 ,8月单月利润率骤降至3.4%,创下历年同期新低。 一位行业分析师用“薄如刀片”形容当前局面:“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杀到了成本线,BBA的折扣打到七折,奥迪A6L裸车价跌破30万,还能往哪降? ”

经销商展厅里停着的不是车,而是行走的亏损源。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52.6%的经销商处于亏损状态,新车销售毛利贡献为-22.3%。 某上汽大众经销商掰着手指算账:“卖一辆20万的车,倒贴4万多,全靠厂家返利续命。 ”价格倒挂成为常态,74.4%的经销商售价低于进货价,43.6%的倒挂幅度超过15%。

车价触底!多家车企大促销,降价空间已无-有驾

宝马4S店的销售经理指着墙上的库存表苦笑:“3系标价打七折,X5优惠15万,每卖一辆都要写检讨报告。 ”奔驰E级的价格防线彻底崩溃,北京某经销商把E300L标到35万以下,仍难吸引顾客。 豪华品牌的光环被新能源车碾得粉碎,2025年9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冲至58.1%,传统燃油车首次沦为市场配角。

BBA的销量数据更加惨淡。 2025年上半年,宝马在华销量下滑15.5%,奔驰下降14%,奥迪跌去10.2%。 第三方调研显示,奔驰单车成交均价从2023年的46.4万跌至43.1万,宝马和奥迪分别降至34万与29.7万。 曾经加价销售的奥迪Q5L,现在优惠8万还送保养套餐。

车价触底!多家车企大促销,降价空间已无-有驾

新能源车的冲击不仅体现在价格上。 特斯拉Model Y L的交付排到11月中旬,比亚迪海豹EV直接打出“首付2万开回家”的广告。 造车新势力用智能驾驶和800V快充抢走传统豪车的客户,一位放弃宝马i3转而订购理想L6的顾客说:“燃油车的豪华感只剩标价牌上的数字。 ”

经销商的生存压力从展厅蔓延到办公室。 河北某汽车集团财务总监透露,旗下4S店每月固定成本超百万,自然进店量同比下滑30%。 为缓解资金压力,经销商开始削减国庆促销预算,把弹药留给年底冲量。 一汽奥迪销售私下透露:“现在优惠都是厂家承担,经销商更愿意年底自掏腰包冲销量。 ”

转型自救成为行业共识。 广汽丰田经销商在售后区开辟改装工位,提供车身改色和音响升级服务。 奔驰4S店推出“租赁+保养”套餐,把卖车变成长期服务合约。 然而这些尝试效果有限,某经销商集团上半年售后业务收入增长12%,仍难填补新车销售的窟窿。

库存压力像雪球越滚越大。 截至2025年5月末,全国乘用车库存达345万辆,按15万单车均价计算,超过5000亿元资金压在仓库。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连续8个月高于荣枯线,部分门店被迫用“包牌包税”方式清理2023款滞销车。

价格战的副作用开始反噬产业链。 某零部件企业高管透露,主机厂不断压价导致供应商利润缩水,部分橡胶件采购价两年跌去40%。 下游的二手车商同样遭殃,宝马5系一年车龄保值率从70%跌至55%,车商收车如履薄冰。

政策补贴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天津车展上,销售们把“区补贴5000元”的标语贴在车窗上。 消费者黄先生算完账后摇头:“所有补贴叠完比节前便宜2000块,不如再等等。 ”这种观望情绪蔓延整个市场,国庆期间全国汽车日均零售量同比仅增长3.2%,远低于往年10%以上的增幅。

行业的艰难直接反映在上市公司报表里。 2025年上半年16家乘用车企中,5家卖一辆亏一辆,单车盈利过万的只剩赛力斯和长城汽车。 比亚迪和理想的单车利润守在5000元线上,对比2023年已缩水三成。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多家车企股价较年初下跌超20%。

经销商的门店收缩悄然加速。 某中部省份汽车商会统计,2025年前8个月该省有37家4S店关闭,转型为综合展厅的超过百家。 存活下来的门店砍掉销售奖金,把客服人员推向保险和延保业务。 一位从业十年的销售总监说:“现在考核不看卖车数,看售后转化率。 ”

促销手段的花样也到了极限。 除了传统的“一口价”和低首付,经销商开始推出“三年原价回购”噱头,顾客发现条款里藏满限制条件。 金融政策越发谨慎,银行把车贷利率上调0.5个百分点,某合资品牌销售坦言:“去年还能做零首付,现在首付低于30%的申请基本批不下来。 ”

新能源汽车的定价权争夺更加激烈。 特斯拉Model 3把起售价压到22万,逼得小鹏P7直接官降2万。 成本压力随之显现,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反弹至12万元/吨,某新品牌被迫对改款车型涨价8000元。 价格战的恶性循环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豪华品牌的挣扎尤为。 奥迪把A4L的终端价锚定在25万区间,却发现隔壁比亚迪汉EV冠军版配置更高且便宜5万。 凯迪拉克销售用“买CT5送保险”吸引顾客,展厅人流仍不及理想汽车的一半。 一位资深产品经理评价:“传统豪车的溢价资本,正在被续航里程和智能座舱重新定义。 ”

渠道变革加速了洗牌过程。 岚图汽车的生态店模式让价格全网统一,顾客不再需要比价。 特斯拉的直营体系根本不做国庆促销,销售指着价目表说:“我们每天都是透明价。 ”这种模式挤压了传统4S店的生存空间,某合资品牌经销商投资人考虑把地块改建成充电站。

行业的苦日子还看不到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9月30日发文指出,经销商面临客流不足、价格倒挂、成本刚性三重压力。 某长三角汽车集团负责人透露,旗下门店月均客流不足百组,线索转化率降到8%以下。 为节约电费,部分4S店在非高峰时段关闭展厅空调。

消费者的购车逻辑彻底改变。 天津车展上,周女士比较了六款SUV后得出结论:“现在买车不像捡便宜,像防陷阱。 ”她最终放弃优惠2万的燃油车,选择了价格更坚挺的混动车型。 这种选择背后,是顾客对长期使用成本的理性测算。

汽车行业的毛细血管正在断裂。 某零部件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其毛利率从2023年的18%跌至2025年中的13%,裁员比例达15%。 下游的洗美店老板发现,车主减少精洗频率,车载香薰的进货量下降三成。 整个产业链都在为价格战买单。

经销商的库存车里,2024款车型占比升至60%,意味着大部分车辆已库存超半年。 某自主品牌区域经理要求经销商“每卖三辆老款才能配一辆新款”,导致门店被迫用亏本价清理库存。 这种压库行为恶化价格体系,形成死亡螺旋。

行业的自我救赎显得力不从心。 尽管经销商尝试开展二手车置换、租赁业务,新车亏损黑洞过大。 某豪华品牌测算发现,需每辆车附加3万元售后服务利润才能持平,而当前车主进店频次正持续降低。 这场生存游戏里,玩家们都在透支未来换当下喘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