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赔300万!比亚迪铁拳砸向黑媒体,MCN机构难逃追责

9月4日,比亚迪通过其官方微博“比亚迪新闻打假办公室”宣布,正式起诉自媒体账号“彭彭在吗”和“生活家林小北”及其所属MCN机构,要求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300万元。

这些账号被指控通过多平台传播针对比亚迪的诋毁和侮辱性内容,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产品声誉和品牌形象。比亚迪强调,网络并非法外之地,公司将持续运用法律武器捍卫合法权益。

这并非比亚迪首次采取法律行动。就在此前一天,比亚迪刚宣布赢得对自媒体“龙猪-集车”的诉讼终审胜利。该账号因长期发布不实及侮辱性信息,被判赔偿比亚迪经济损失201.87万元,并经法院强制执行完成赔款。账号实际控制人已向比亚迪提交书面致歉信。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对此表示,公司对于基于客观事实的批评持开放态度,甚至能够理解因信息不全导致的误解性发布。但对于以抹黑为目的、长期诋毁企业的“黑媒体”和“黑公关”,比亚迪绝不容忍。

索赔300万!比亚迪铁拳砸向黑媒体,MCN机构难逃追责-有驾

自媒体侵权:从著作权到名誉权的法律红线

自媒体时代,内容创作和传播的边界问题日益凸显。侵权行为不仅限于著作权领域,更常涉及企业名誉权。例如,在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案件中,一名博主将他人文字作品直接“读”成视频发布,被判定为抄袭而非创作,最终赔偿1.1万元。这类行为虽变换了形式,但实质仍是窃取他人劳动成果。

湖北宣恩县人民法院近期审结的案件中,一名用户剪辑他人热门视频并重新发布,尽管辩称“仅是分享”,仍被判赔偿5600元。法官指出,著作权法的目的是保护创作者的积极性,任何未经许可的“搬运”都可能构成侵权。

企业维权:悬赏线索与法务重拳

比亚迪在打击网络黑公关方面已形成一套组合拳。2021年,公司推出“5万-100万元线索悬赏”计划,后升级为“5万-500万元长期有效奖励”,鼓励公众通过指定邮箱举报黑公关行为。2025年第一季度,车企针对黑公关的报案量同比激增120%,自媒体平台清理涉汽车谣言内容超12万条,封禁违规账号2300余个。

比亚迪法务部近年来明显加强了行动力度。从“龙猪-集车”案的201.87万元赔偿执行到位,到此次对多个账号同时追责,显示出公司对网络侵权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索赔300万!比亚迪铁拳砸向黑媒体,MCN机构难逃追责-有驾

MCN机构的责任:不仅是自媒体个体的风险

比亚迪此次起诉不仅针对自媒体账号,还涵盖了其所属的MCN机构。这表明企业维权正向上游延伸,试图从源头上遏制矩阵式传播的虚假信息。MCN机构作为内容创作者的运营方,对其旗下账号的发布内容负有监管责任。

这种追责模式并非孤例。在著作权侵权领域,法院早已认定平台方和委托运营方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例如,阿里巴巴曾因官方微博使用未经授权的漫画作品,被判赔偿7万余元。法院认为,企业将自媒体运营委托给第三方并不能免除其主体责任。

维权背后的行业现象:为何车企成为重灾区?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网络谣言和诋毁内容频发。第三方调研显示,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安全信任度曾因此同比下降,但随着企业维权力度加大,2025年该数据同比回升15个百分点。这表明法律行动不仅维护了企业权益,也增强了市场信心。

自媒体侵权案件通常呈现一些共性特点:侵权人为扩大影响力往往漠视版权,发生纠纷后不仅不检讨过错,反而指责权利人索赔过高,甚至声称“为对方扩大了影响力”。这种心理错位使得侵权纠纷难以调解,浪费大量司法资源。

索赔300万!比亚迪铁拳砸向黑媒体,MCN机构难逃追责-有驾

法律与实践的挑战:赔偿数额与维权成本

在司法实践中,著作权侵权赔偿数额往往难以确定。通常有三种计算方式: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获利金额和法定赔偿。但由于图文作品市场交易价格较低,维权成本却较高,导致权利人或选择不起诉,或要求高额赔偿。

对于企业名誉权侵权,赔偿数额的确定更为复杂。比亚迪索赔300万元,最终能获得多少支持尚待法院判决。此前“龙猪-集车”案判决201.87万元,已属较高金额。

法院对身份权利(如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救济遵循合法与合理原则,赔偿数额应与侵权行为相适应。过高或过低的救济都会造成不公平。

索赔300万!比亚迪铁拳砸向黑媒体,MCN机构难逃追责-有驾

尾声:维权与言论的边界何在?

比亚迪的连续诉讼行动引发思考:在自媒体时代,企业应如何平衡接受监督与维护名誉?法律如何既保护企业免受诋毁,又不压制正当批评?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尚未明确,但比亚迪的强硬姿态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选择沉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