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驾出行高峰期里,路上看到了不少换轮胎或自行补胎的汽车。
有些新手司机对于该选择哪种补胎贴片感到迷茫,有些新能源汽车司机对于补胎液存在错误理解;所以今天就来讲一讲这个话题,如果没有选择正确的修复方案则建议尽快重新进行修复。
常见的补胎方式有五种,具体为:
贴片
蘑菇钉
橡胶钉
胶条
补胎液
“贴片”是最常见的补胎用具,其仅适合用于轮胎侧壁的破损修复。其操作流程是先从轮胎内部打磨掉破损位置的气密层(最内层的光滑表面),随后给“贴片”涂抹胶水再贴到破损位置,用滚轮反复碾压或伴随加热即可。由于轮胎侧壁是没有钢丝层、带束层等加固层的,只有帘子线;并且橡胶层的厚度只有胎冠(接地面)的大约一半,所以本就无法使用蘑菇钉或橡胶钉,只能用贴片修复。
胎冠堵洞建议使用蘑菇钉
“橡胶钉”和“胶条”是仅适合应急补贴的用具。
如果车辆因为轮胎漏气而抛锚,应急移动补胎往往会用这两种用具。“橡胶钉”是一种用合成橡胶材质制造的螺丝钉,在找到胎冠的破孔之后,用螺丝刀直接从外部拧进去就好,是不用上扒胎机卸轮胎的。虽然这种橡胶材质的补胎钉外层还有一层胶套,拧入胎冠之后,轮胎充气给胶套加压能使其相对牢固的与胎冠破损处的橡胶融合;但是内部毕竟还是没有加固结构的,理论上的修复结构强度会下降一部分。
“胶条”是比“橡胶钉”原始一些的补胎用具,也是不用分离轮胎和轮毂即可修复的用具。
使用方法很简单,找到破孔之后清理一下;随后用专用工具把橡胶硬塞进破孔位置即可,这种橡胶条的密封性虽然也可以达到高水平,可是修复的强度还不如“橡胶钉”的水平。如果轮胎被扎破并且破孔较大的话,建议到补胎店重新进行清理和修复。
“蘑菇钉”是胎冠修复最可靠的方法,这种补胎用具说白了就是“贴片+胶条”的组合——贴片和胶条融为一体,修复之前也要先打磨掉内部的气密层——“橡胶钉”和“胶条”都无法修复内部破损的气密层,理论上有可能慢漏气;而“蘑菇钉”修复了气密层,可靠性显然是最高的,其次则是贴片内部的拉力也可以保证“蘑菇钉”有有效的保证修复后的结构整体强度。
关于常见的补胎方式就讲到这里,第一节最后再讲一下“火补。”这种补胎方式适合胎冠破损程度较大的轮胎,修复后的强度会下降。同时这种补胎方式的成本比较高,费用往往要三位数甚至两三百元;而一条15~18英寸的轮胎往往只要几百元,除非是大品牌的轮胎才会要上千元,所以不建议采用火补的方法。
如果差价不大的话,换新轮胎显然更安全。
补胎液不要随意使用
新能源汽车由于没有备胎,漏气之后只能用补胎液加充气泵修复。
但是胎冠破孔较大或侧壁出现较大裂缝的话,实际上也是无法修复的,最终还是要选择第一节所讲的方案。
然而即便补胎液起到了作用也只是临时应急!因为补胎液多少会有一定腐蚀性,对于轮毂和轮胎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在使用补胎液之后还是建议到补胎店重新修复,是选择贴片还是蘑菇钉则要视破损位置而定。
即便有承诺不具备腐蚀性的补胎液也只能临时应急。
因为补胎液一打就是一瓶,别说是一瓶胶水,就算是一瓶水打进轮胎也会影响轮胎的动平衡。
补胎液可以理解为预聚体,打出来之后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从而实现固化堵漏。漏洞之后可能会有一些补胎液依然是液态,车轮在转动过程中有液体随动旋转,车轮的动平衡数据显然不会正确。并且固化后的补胎液也会造成轮胎某一个位置的质量偏大,高速行驶中的不平衡会造成车轮振动等情况,也是存在行车安全隐患的。
总结:
补胎液是临时应急使用,修复之后还要到补胎店进行拆卸、清理、再修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安全。
并且有一些车轮里配备有静音棉的轮胎一定不适合用补胎液!因为补胎液会导致静音棉损坏,甚至整条轮胎的损坏。有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而不提及静音棉的问题,车主则难免会吃大亏。
就是这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