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朋友圈翻看照片,看到比亚迪汽车城开幕的现场。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没多想,毕竟比亚迪近两年在市场上挺火的,销量节节攀升,用户认可度也高。去年我采访一些维修工人,说车子越来越多,拆装也比以前复杂了。这个汽车城的建成,能说是个好事吧?毕竟温江之前也一直没有这么大规模的汽车销售中心。以前路过芙蓉大道,那个闲置多年的公交枢纽站,谁曾想还能变身成车市新地标。
谈到比亚迪,我第一反应就是它的价格战布局。你知道的,同价位的车,别的厂商给的配置差不多但用料和工艺上,往往看得出差别。比亚迪的优势是价格相对更低,配置却也不差。一线的自主品牌,要突破用户心里那道性价比门槛挺不容易。比亚迪抓住了这个。有一位朋友昨天打电话来打趣:你们自媒体不是一直说新能源未来大把蛋糕吃?我答:那我猜很快新能源占比会超过50%。
但,有个问题也得直说——不是所有车型都能一直热卖。尤其是那些爆款车,可能卖半年就会转移目标。就像我看到一份不太全面的销售数据(大概估算,没细看全部),比亚迪几款热门车型,交车周期缩短了,不到半个月的订单就能满员。有些朋友还说,去年看车时,导购说这款车卖得特别好,竟然还涨价。我心里心一紧,心想:涨价还是正常,但能涨到吃紧的程度,也是市场反应。你知道的,车企的供应链像个大锅,不保证每次都能供得上。
其实我一直觉得,汽车这个东西,除了、补贴、政策啥的,和供应链的关系更大。要是原料缺的话,车价会涨,排队交车的人就会多。比亚迪最近公告说,他们的电池供应压力巨大(这段先按下不表),供应链的博弈一定程度决定了市场。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我朋友在工厂工作的,他说:原料供应出现点问题,影响挺大的。这真假,我也不敢随便乱说,就像我多次猜测芯片或许短期内还会出现涨价,但没证据。
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温江这个比亚迪汽车城,不仅仅是个铺面那么简单?它也是比亚迪开启,向市场发声的一个动作。想一想,去年我去他们的工厂,看到一条新产线才刚启动。工人们说,准备给这边市场打个样。(这段先按下不表——不过你会不会觉得,今后可能还会在二线城市建更多类似的中心?)我一直在想,为啥许多自主品牌都喜欢把重点放在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市场反而被忽略?我猜,资金、渠道、用户基础都在那边,但服务跟不上。看看比亚迪,开了这个汽车城,意味着他们对温江的信心。
然而我也得承认,自动化和信息化让汽车销售变得更聪明。以前要靠门店销售、拉单子,现在在线上搞个直播带货,就能搞定一大批潜在客户。你知道,除了开车咱们还能聊聊用户心理。有调查表明,买车,还是看脸+看配置。价格战拼就得靠体验和品牌信任度。比亚迪的最大优势不是仅仅便宜,而是逐步塑造的新能源领头羊形象。
回到比亚迪汽车城开业这事——你觉得,更大的销售中心,真能让销量直线上升吗?还是说,只是个象征意义多一点?我心里有点犹豫。毕竟,去年我看过一份行业报告,说国内汽车市场的转型期,还会不短时间内持续。虽然比亚迪的销量不错,但我也没想过,他们是不是能一直维持这个增长速度。
思考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很多新开业的汽车城,多数是一两年繁荣,之后逐渐变淡。某品牌在省会城市的旗舰店,开了三五年后,生意一般。然后就变成了体验中心或试驾场。我曾经在一个二线城市看看过,就差点想:这车难道就这样?但当时没太多时间深究,只记得那店铺的面积挺大,空间布置得挺豪华。这就像开咖啡店,位置和空间很重要。如果撒满了品牌和形象广告,才能吸引人。
(这段我还在想,汽车行业的开业热度会不会变成新车热潮,还是会逐渐平静下来?——你会不会觉得,汽车这个行业,真的挺像风口上的猪,一会风大,一会风小?)
温江这个比亚迪汽车城,未来能否持续火热?本身我也在担心,毕竟汽车行业的周期很难说清楚。有时候,一个大的销售点,可能带来流量,也可能变成多余的装饰。反正,能真实触摸到的细节,多了点,让人觉得靠谱。
汽车城的开业,代表着传统一点:线下体验还很重要。尤其是,面对堆积如山的价格战和激烈的竞争,给用户一个实实在在的试驾体验还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品牌再大,用户在买车那一刻,还是要摸摸车,开开车。
其实我还有一个疑问:未来比亚迪是不是会一直走线下和线上结合的路子?还是会像苹果那样,打造旗舰体验店——我没细想过,或许,行业未来还有很多可能性。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