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

车企的“绿色心经”:ESG这场局,谁是真玩家?

“卷性能”、“卷智驾”,这在汽车圈早已是老生常谈。

但如今,一场新的“内卷”正悄然上演,主角是ESG——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

你有没有想过,在电动化浪潮席卷之下,那些光鲜亮丽的车企们,背后藏着怎样的“绿色足迹”?

它们对ESG的投入,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包装出来的“面子工程”?

笔者从业多年,见证了太多品牌的起起伏伏,今天就带您深入剖析这场关乎车企生死存亡的ESG大考。

结论先行:ESG,已成车企全球“通行证”

别再把ESG当成可有可无的点缀了!

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黄世忠教授一语道破天机:“低碳转型、重视ESG能力建设,这是大势所趋,未来十年二十年,关乎车企的生死存亡。”

这话毫不夸张。

如今,一个车企能否在全球资本市场获得青睐,能否顺利通过各国监管的“法眼”,能否在市场上赢得消费者信任,ESG表现已成为一张至关重要的“通行证”。

想想看,当全球资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那些在ESG方面交出亮眼成绩单的车企,无疑会更受青睐。

反之,那些在这方面“交白卷”的企业,未来将面临怎样的困境?

笔者深以为,这已经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场景引入:数据背后,谁在“真卷”?

今年上半年,A股新能源汽车整车行业,在ESG信息披露上的活跃度令人侧目。

16家上市公司,竟有14家发布了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率高达87.5%!

这数字,足以让不少行业汗颜。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但热闹归热闹,谁是真把ESG刻进了骨子里?

数据不会说谎。

小鹏汽车,上半年就完成了四款在售车型的全价值链碳核算,并且率先披露了“范围三”碳排放的详细数据。

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对自身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的深度审视。

吉利汽车也不甘落后,最新ESG报告中,“单车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下降18%”的表述,掷地有声。

这些领跑者,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笔者深入研究发现,它们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环境维度:新势力“卷”出新高度,传统巨头面临“治理迷局”

“中国电动车企在全球属于领先梯队,尤其造车新势力,ESG报告做得非常全面。”

商道咨询合伙人郎华的评价,恰如其分。

它们在信息披露上,会完整呈现治理方针、量化目标及跟进策略,并且对“实质性议题”进行深度识别。

这不,小鹏和理想,在MSCI的评级中双双斩获AAA级,这在全球汽车界都堪称翘楚。

从减碳成效看,小鹏汽车2024年生产的电动车,全生命周期减排二氧化碳超311万吨。

理想汽车在公司治理、产品安全、清洁能源技术等方面,也获得了MSCI的高度评价,相关车型在绿色汽车评价规程中表现优异。

比亚迪的进步同样令人瞩目:新设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任命首席可持续发展官,首次披露范围三碳排放,目标直指2045年全价值链碳中和。

吉利汽车也凭借“单车碳排放下降18%”以及众多的“绿色工厂”,赢得了国内外机构的认可。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际评级机构的评估,更多聚焦于“风险管理”和“披露质量”,而非直接衡量企业的“绝对减排量”或“价值链的社会影响”。

这就好比,一份光鲜亮丽的成绩单,不一定代表内在的实力。

以比亚迪为例,尽管其电动化实践领先,披露详尽,但“范围三”碳排放数据的完整性仍有待提升。

“‘范围三’碳排放,在汽车行业占比可达80%-90%。”

黄世忠教授一语道破关键。

他以通用汽车为例,其“范围三”排放量远超“范围一”和“范围二”之和,这与比亚迪的数据形成对比,凸显了统计口径的重要性。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笔者经验: 新势力在ESG评级上占优,与其核心产品(电动车)天然契合“气候议题”,以及为吸引国际资本而提升透明度、将ESG纳入考核有关。

它们在供应链的电池回收、可再生能源采购等方面布局更早,形成可验证的数据链。

相比之下,上汽、长城这类传统车企,面临治理链条长、供应链复杂等难题,全生命周期量化难度更大。

以上汽为例,虽有ESG报告,但“范围三”碳排放仍是空白。

这并非它们不重视,而是“治理迷局”下的复杂性所致。

二、 供应链治理:停止“吸血”,共赢才是王道!

“汽车行业,上下游价值链长,企业间依存度极高。”

黄世忠教授一语道破行业本质。

整车企业作为“链主”,本应协同产业链发展,但现实却是,内卷式低价竞争和对供应商资金的“规模化占用”屡见不鲜。

2025年9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倡议》,更是为车企不合理拖欠账款敲响了警钟。

笔者查阅数据发现,过去五年,五大燃油车上市公司的存货周转天数上升,迫使它们将资金占用压力转嫁给供应商,表现为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同步攀升。

“除比亚迪外,其他四大新能源车上市公司的现金转化周期,基本都超过了五大燃油车上市公司。”

黄教授的分析,令人警醒。

这背后,是车企普遍采用“激进”的OPM(占用供应商资金)战略,通过占用供应商的资金来解决自身应收账款和存货的资金占用问题,这已成为行业常态。

深度分析: 过去五年,五大新能源车企与五大燃油车企,合计占用供应商资金高达31214.56亿元!

这笔巨款,不仅解决了自身的资金占用问题,还为它们提供了免费的资金来源,节省了巨额利息。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以2024年的上汽集团为例,其占用供应商资金2529.24亿元,节省利息85.16亿元,占税后利润的145.99%!

没有这笔“输血”,上汽当年恐将盈转亏。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看,”黄教授直言,“车企过度压缩经销商赊销期,挤压其盈利空间;激进的库存管理,增加供应链中断风险;供应商为应对业绩压力,可能被迫削减研发、创新投入,甚至压缩人工成本。

这种利用市场地位,通过OPM战略压缩现金转化周期的短视行为,是对供应商合法权益的侵犯。”

对比国外德系车企约40天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国内车企在供应链治理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笔者认为,作为“链主”,责任重大,应赋能整个产业链成长,而非一味打价格战。

当内卷式低价成为常态,整个行业将面临危机。

三、 人本关怀与产品安全:ESG的“温度”与“底线”

黄世忠教授的观点,为ESG注入了“人本”的温度。

“在燃油车转向电动车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员工,如何解决再就业问题?

这关乎‘正义转型’,不能让任何一个员工被抛弃。”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这一点尤为关键。

不同国家对“劳工权益”的定义不同,这考验着企业的全球化治理能力。

郎华则将矛头直指“产品安全”——ESG的底线。

“车企最重要的,还是产品安全。”

他强调,“虽然各家都将其置于重要位置,但质量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

内部的管理体系,能否真正有效规避风险?

目前,答案仍不明朗。”

笔者的观察: 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出口汽车,不能只靠价格,未来定是质量与绿色并重。

建立价值链韧性,摒弃短期行为,用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态度对待供应商,才是长久之道。

核心价值总结:ESG的“通关秘笈”

那么,车企究竟该如何在这场ESG大考中脱颖而出?

笔者总结了三点“秘笈”:

治理机制升级:建立专门的机构、人员和流程,处理环境与社会议题,而非流于表面。

战略融合:将ESG议题融入经营战略和商业模式,这关乎未来竞争力。

风险整合与目标细化:将环境、社会、财务风险进行整合管理,并设定明确、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价值升华:拥抱ESG,共创可持续未来

“2025可持续品牌典范”榜单的评选正在火热进行中。

我们期待看到那些真正将ESG理念融入血脉的企业,它们不仅创造了“市场可感、价值可见”的商业奇迹,更在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播撒绿色希望的种子。

(此处可嵌入一张图片,链接至“2025可持续品牌典范”榜单申报页面。)

车企ESG是通行证?3万亿资金占用曝光,谁才是ESG真玩家?-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