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车友,最近车坛风云变幻,精彩程度堪比年度大戏,让人目不暇接。
说白了,就是咱们的自主品牌汽车,正浩浩荡荡地向海外市场进军,试图开辟新天地。
然而,这征途并非坦途,其中滋味,颇有些耐人寻味。
先聊聊这背后的缘由。
国内车市如今是怎样一番景象?
用“白刃战”来形容都算客气!
各家厂商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价格一降再降,今天你官降几千,明天我赠送保养大礼包,后天直接推出“骨折价”……长此以往,车企利润空间被无情压缩,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正所谓“穷则思变”,海外市场,便成了许多车企眼中那根救命稻草。
比亚迪率先发力,今年上半年出口数据一路高歌猛进,同比增幅令人咋舌。
在泰国、狮城等地,硬生生从丰田、特斯拉等老牌劲旅手中抢下一块蛋糕,着实扬眉吐气。
长城、吉利等品牌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大海外市场投入,力求多分一杯羹。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往往骨感。
你以为海外市场遍地黄金,俯拾皆是?
未免过于乐观了。
这不,法国率先发难,虽口头上说着并非贸易壁垒,实则暗藏玄机——你们中国汽车来势汹汹,我得想办法应对!
欧盟那边,反补贴调查的利剑已经高悬,关税壁垒恐怕难以避免。
埃及、南非等地也并非轻易就能进入,想要在此地销售车辆,先决条件是在当地投资建厂。
如此一来,中国车企的“出海”之路,瞬间变得步履维艰。
那么,这轮“出海潮”,究竟是实力使然,还是虚张声势?
窃以为,单凭“价格优势”这一招鲜,恐怕难以长久。
比亚迪海外销量固然可观,增速也着实惊艳,但其背后所付出的成本,同样不容小觑。
自建运输船队,在海外设立工厂,针对不同市场调整产品设计……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商品贸易,更像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豪赌。
以比亚迪为例,在泰国斥巨资兴建电池工厂,这绝非一笔小数目。
奇瑞更是别出心裁,为了适应沙特地区的特殊气候,专门研发定制防沙车型,其研发投入之高,可想而知。
更别提欧洲严苛的碳排放法规,若不在当地设厂生产,高昂的碳排放税足以让企业望而却步。
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出口数据,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是由无数真金白银堆砌而成。
反观那些合资品牌,在国内市场尚且节节败退,海外出口更像是无奈之举,说白了就是清理库存,将滞销车型倾销至海外市场。
中国汽车能够走向世界,固然值得肯定,但若想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转变发展思路。
切莫一味依赖低价倾销,而应苦练内功,提升产品品质与服务水平,具备与丰田、大众等国际巨头正面抗衡的实力。
奇瑞早在二十年前便开始深耕俄罗斯市场,这份持之以恒的毅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比亚迪自建船队固然魄力十足,但八艘运输船又能满足多少市场的需求?
平心而论,当下能够参与“出海”竞争的中国车企,都具备一定的实力。
但切不可被眼前的增长数字冲昏头脑,海外市场的政策变动,随时可能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今年汽车出口榜单上,比亚迪的增速确实引人注目,但细究之下,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已箭在弦上,泰国工厂更是开足马力方能勉强维持市场份额,其中的艰辛与不易,恐怕只有企业自身才能体会。
那些动辄叫嚣着要“碾压丰田,超越大众”的车企,不妨先掂量一下,能否承受住欧洲市场的关税壁垒!
埃及强制要求外资车企在当地建厂,其真实目的,恐怕也是为了攫取更多利益。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早期产品质量饱受诟病,如今想要重塑品牌形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长城汽车海外市场利润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迫使其不得不另辟蹊径。
而那些合资品牌,出口销量看似可观,实则大多是在国内市场无人问津的积压库存。
比亚迪斥巨资打造运输船队,固然气魄非凡,但八艘巨轮又能满足多少海外市场的需求?
总而言之,能够参与“出海”的中国车企,都堪称行业翘楚,但切莫因此而沾沾自喜,盲目乐观。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俄罗斯市场一夜之间风云突变的教训,我们务必铭记于心。
当下投入巨资兴建工厂、改造车型,稍有不慎,便可能血本无归。
如今,这场“出海”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最终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颇为玩味的是,法国此番率先发难,究竟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晃一枪?
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博弈?
正如《战国策·秦策一》所言:“夫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各位车友,你们认为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之路,会一帆风顺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让我们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