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都在说咱们中国的汽车有多厉害,特别是新能源车,设计得又好看,开起来又智能,甚至都卖到德国、法国这些老牌汽车强国去了,让他们都感觉到了压力。
你看数据就知道了,就说2025年上半年,全世界一共卖了910万辆新能源车,这里面有550万辆都是咱们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占了全世界的六成以上,这个成绩确实让人自豪。
但是,在这片繁荣的景象背后,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那就是这些越来越聪明的汽车,它们最核心的“大脑”,也就是那些高级芯片,我们自己能造吗?
现实情况是,大部分还得从国外买。
这就好比我们盖起了一栋栋装修豪华的智能大楼,结果发现整栋楼的电闸总开关,却握在别人手里,人家想什么时候拉闸,我们就得什么时候摸黑。
一想到这个,心里是不是就有点不踏实了?
具体来说,现在智能汽车里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控制车里大屏幕、听音乐、导航的智能座舱系统,另一个是负责辅助驾驶甚至自动驾驶的系统。
这两个领域的芯片,基本上被美国的高通和英伟达两家公司给包了。
咱们很多国产车的宣传亮点,都离不开高通的8155或者8295芯片,这几乎成了高端智能座пов的标配。
可问题是,当生意不仅仅是生意的时候,这种依赖就变得非常危险。
最近这几年,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美国那边出台的规定也越来越严。
以前可能只是限制某一款高端芯片不卖给你,现在呢,规矩升级了。
他们说,只要一家中国公司持股超过一半的子公司,也得跟着受限制。
这还不算完,还有人嚷嚷着要对中国商品加收百分之百的关税,甚至点名要封锁一些关键的工业软件。
这就意味着,人家不光是要卡住你成品的芯片,连你生产链条上的任何一个环节,甚至是设计芯片用的软件,都可能成为被下手的目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了,而是要把你往绝路上逼。
在全世界汽车都在拼命往智能化方向跑的今天,谁的芯片被断供,谁就等于被直接罚下场,连参加未来比赛的资格都没有了。
面对这种几乎是把刀架在脖子上的局面,中国的汽车企业和科技公司当然不能坐以待毙。
一场围绕汽车“心脏”的突围战,已经悄悄地,但又是非常坚决地打响了。
在这场战斗里,有几个冲在最前面的身影,特别值得我们关注。
首先就是华为。
很多人可能觉得华为这几年在手机业务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压,但它其实是把力量积蓄起来,在另一个赛道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那就是汽车。
华为专门为汽车开发的麒麟9610A芯片,在2025年下半年开始,已经装在了像问界M9、M8这些卖得非常火的车型上。
最让人惊讶的是,根据一些市场数据,华为车载芯片的份额,在一些细分领域已经超过了高通,这在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华为的打法很聪明,它不像苹果那样自己造车,而是选择和车企深度合作,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它不光给你芯片这个硬件,还把鸿蒙操作系统、智能驾驶技术这些软件打包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家桶”。
对于车企来说,用华为的方案,省心、效果好,用户体验也上去了,自然愿意合作。
除了华为这样的全能型选手,还有一些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专家型”公司,比如地平线。
这家公司不造车,也不搞大而全的系统,它就一门心思地研发智能驾驶芯片和配套的算法。
它的角色,有点像一个“军火商”,为各大车企提供高性价比的“武器弹药”。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好用不贵,性能足够,而且给车企留下了很大的自主开发空间。
对于很多车企来说,不是非要用算力最顶天的芯片,而是要用最适合自己车型定位、成本可控的方案。
所以,像理想、蔚来、长安这些主流的汽车品牌,都成了地平线的客户。
目前,地平线在国内智能驾驶方案市场的占有率已经接近三分之一,可以说站稳了脚跟。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比亚迪。
比亚迪的模式更加独特,它走的是一条“凡事不求人”的垂直整合路线。
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车身、内饰,再到现在的芯片,比亚e迪几乎把一辆新能源车上所有核心的东西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在芯片领域,比亚迪主攻的是一种叫做IGBT的功率芯片。
这个东西可能听起来很专业,但用大白话讲,它就是新能源车电控系统里的“总阀门”,负责精准控制电流的开关和大小,直接关系到车的性能和能耗。
过去,这种芯片也长期被国外的几家大公司垄断。
比亚迪硬是靠自己把它研发出来了,而且越做越好。
据说现在比亚迪自己生产的IGBT芯片,已经能满足每年三百万辆车的生产需求,自给率非常高。
这种什么都自己干的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做成了,不仅成本控制能力超强,而且供应链安全也牢牢握在了自己手里,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
当然,这场“换芯”大战不是靠一两家公司就能打赢的。
在华为、地平线、比亚迪这些领头羊的身后,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像黑芝麻、芯驰科技这样的后起之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在有超过两百家公司在做汽车芯片,其中差不多一半已经有了可以量产的产品。
这已经形成了一种集团军作战的态势。
那么,为什么我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的突破呢?
这背后其实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最大的“地利”就是我们国家庞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一年能卖掉三千万辆新车,其中一半都是带有智能功能的。
这么大的市场,就是全世界最好的试验场。
任何一款新的国产芯片,都可以在海量的真实用车场景中进行测试和改进,迭代速度非常快。
其次,是商业打法上的“人和”。
国外的芯片巨头,目标是全球市场,追求的是高额利润。
而我们的很多初创芯片公司,在发展初期可以不那么看重利润,甚至愿意亏本去抢占市场份额。
先用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服务打动车企,建立信任,等技术和产品成熟了,市场占稳了,再慢慢考虑赚钱的事。
最后,国家层面的“天时”也很重要。
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促进汽车芯片应用的计划,不是简单地喊口号,而是更多地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引导资本和资源向这个领域倾斜,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现在还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
目前,国产汽车芯片在整个市场中的份额,估计也就百分之十五到二十,我们的目标是在五年内能达到百分之五十。
更关键的是,在芯片产业最顶尖的领域,我们依然面临着被“卡脖子”的难题。
比如说,制造5纳米以下先进工艺芯片所需要的光刻机,设计高端芯片必须用到的EDA工业软件,以及先进的封装技术等等,这些核心的设备和工具,我们还严重依赖进口。
所以,这场突围战的真正目标,并不仅仅是在某款车型上用国产芯片换掉高通的芯片,而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
这条路非常艰难,但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必须坚定地走下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