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

股价跌4.45%那天,我正好在洛杉矶的特斯拉店里转悠。销售小哥盯着手机屏幕,脸色不太好看。“兄弟,这标准版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推。”他把配置单递给我,29项被砍掉的配置用红笔画了个圈。

全景玻璃车顶?没了。贯穿式灯条?取消。19寸轮毂换成18寸,电动折叠后视镜也不给了,座椅从真皮变成织物拼接。我问他后排座椅加热能不能选装,他算了下价格:“加上这些配置,你的总价会比长续航版还贵三千块。”

降了五千刀,实际上什么都没降

Model 3标准版起售价3.699万美元,Model Y标准版3.999万美元。对比高配版,便宜了五千到五千五百刀,降幅大概10%。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这个数字在纸面上看着还行,但你得考虑美国二手车市场的行情。几千美元能买到什么?一台跑了五六万英里但保养不错的日系车,或者年份稍老但依然能开的美系皮卡。标准版的定价卡在这个尴尬位置——对预算有限的买家来说不够便宜,对追求品质的人来说又缺了太多东西。

北美论坛上有个帖子火了,标题就叫“降了个寂寞”。底下三百多条回复,大部分人在吐槽选装逻辑。联邦税收抵免到期之后,实际支付的钱可能比去年补贴时代还多。

内饰朴素得像是租来的车

坐进标准版的驾驶舱,第一感觉就是空。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电动方向盘调节没了,你得手动拧螺丝调位置。前排座椅通风取消,洛杉矶夏天四十度的时候,你会怀念这个配置。后排座椅加热?后排娱乐屏?这些统统不存在。车主群里有人开玩笑:“感觉像坐网约车。”

Model Y标准版续航516公里,比长续航版少了差不多60公里。充电峰值功率从250千瓦降到225千瓦,零百加速从5.6秒变成6.8秒。特斯拉那种一脚电门踩下去、后背被摁进座椅的感觉,在标准版上淡了很多。

开过电动车的人懂,动力响应是这类车的乐趣所在。为了省成本把这个也妥协掉,多少让人觉得可惜。

投资者比消费者更不满

华尔街的反应更直接。标准版发布当天,特斯拉股价跌了4.45%,市值单日蒸发65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四千六百亿。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分析师丹·艾夫斯在报告里写得很明白:降价幅度低于预期,减配又引发盈利能力的担忧。本来市场期待的是“平价版特斯拉横扫大众市场”的故事,结果看到的是“为了降成本能砍就砍”的操作。

2024年特斯拉销量十年来第一次下滑,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同比少了13.3%。比亚迪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已经反超,这个节骨眼上推出减配版,时机选得有点微妙。

国内市场可能更难打

朋友圈里有人转发标准版的消息,配文是:“国产后估计二十万以内?”底下评论区一片冷淡。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这个价位在国内能买什么?比亚迪汉EV、小米SU7、小鹏P7+,随便拎出来一个,续航、智驾、配置都比标准版丰富。比亚迪海豹顶配十四万左右,虽然续航短点,但空间更大,本土化服务也做得更细。

国产电动车这两年的打法,基本就是“配置往死里堆”。激光雷达、高通8295芯片、冰箱彩电大沙发,能给的都给。特斯拉标准版这种“毛坯房”思路,在国内市场可能水土不服。

认识一个Model 3车主,去年刚提车。他看完标准版配置单后说:“还好我买得早。这车要是满街跑,感觉档次都降了。”

创新停滞是更大的问题

标准版没用上4680电池,也没有传说中的一体化压铸新工艺,就是常规的磷酸铁锂电池组。之前吹过的“三明治底盘”、减重30%这些技术,看起来短期内不会下放到量产车上。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对比国产品牌一年一大改的节奏,特斯拉的产品迭代确实慢了。马斯克的精力似乎都在AI、Robotaxi这些方向,车这边有点像在吃老本。

店里那个销售小哥最后跟我说:“坦白讲,这个定价和配置,我自己都觉得挺为难的。”

他没说后半句,但我大概能猜到——既不够便宜到让人忽略缺点,也不够好到证明这个价格合理。

买不买,看你图什么

马斯克的3.699万美元新车发布当天,华尔街蒸发了650亿美元,北美车主在论坛吵翻了天-有驾

标准版针对的人群,理论上是“想要特斯拉但预算不足”的那批消费者。但实际情况是,这批人可能会分流到二手市场或者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车。

真正会买标准版的,可能是两类人:一类就想要那个logo,配置无所谓;另一类纯粹把车当代步工具,对品牌没感觉。前者嫌丐版掉价,后者觉得性价比不如竞品。

电动车这条赛道,成本控制和驾驶体验的平衡,一直是个难题。特斯拉选择了“减法”,效果怎么样,可能要等几个季度的销量数据才能看清楚。

但有一点挺明确的——消费者不会因为便宜几千块,就接受一台被砍掉灵魂的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