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闹得沸沸扬扬,特别是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们,估计或多或少都听说了。
国内一家叫AutoLab的汽车媒体,组织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夏季续航测试,一口气拉来了51台市面上热门的电动汽车,在同样的环境下跑了一场真刀真枪的续航大比拼。
这测试结果一公布,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巨石,立刻激起了千层浪。
一时间,网络上各种声音都冒了出来,有表示关心的,有提出不解的,当然,更多的还是带着各种质疑,觉得这个测试的规则有问题,结果不公平。
面对扑面而来的舆论,AutoLab没有回避,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来回应,他们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把大家在各个平台提出的主要疑问收集起来,逐一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它不仅仅是一次测试引发的争议,更反映出当下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续航这个核心痛点的极度关注,以及大家对媒体测试公正性的高要求。
那么,我们就借着这封公开信,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话,来好好聊一聊这场风波的来龙去脉,看看这些争议点到底是什么,而AutoLab又是如何回应的。
首先,大家最想不通的一个问题,就是榜单的呈现方式。
很多人看到榜单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对劲啊!怎么能把十几万的家用车和五六十万的豪华SUV放在一张榜单里比续航达成率呢?这两种车的定位、成本、技术完全不同,这么比有意义吗?”这个问题确实很直观,听上去也很有道理。
毕竟,让一个轻量级选手和一个重量级选手去比同一个指标,感觉上总有点不公平。
但AutoLab解释说,大家可能误解了“续航达成率”这个指标的真正含义。
这个百分比,它衡量的其实不是一辆车能跑多远这个绝对的距离,而是一个相对的“诚信度”。
它的计算方法是,用车辆在测试中实际跑出来的里程,去除以它官方公布的CLTC续航里程。
说白了,这个指标就是在检验厂家宣传的续航数据有多大的水分。
举个例子,一辆官方标称续航是700公里的车,实际跑了560公里,那它的续航达成率就是80%。
另一辆车,虽然小一点,官方标称续航是500公里,实际跑了400公里,它的续航达成率同样也是80%。
从这个角度看,这两台车在“续航实在程度”上是表现一致的。
所以,AutoLab的初衷,是想通过这个指标,剥离掉电池大小、车辆级别这些外在因素,让消费者能更直观地看到,哪些品牌的续航标定更接近真实的高速使用情况,哪些品牌的数据可能需要打个折扣来看。
这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选车时,无疑增加了一个很重要的参考维度。
接下来,一个更尖锐、也是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来了:“为什么要把两驱车和四驱车放在一起测试?”我们都知道,同样一款车型,四驱版本因为多了个电机,通常动力更强,但也更重、更耗电,官方标定的续航里程也会比两驱版短一些。
把它们放在一起跑,那四驱车在能耗上天生就处于劣势,这测试结果还能算公正吗?
对于这一点,AutoLab在公开信里也表现得很坦诚。
他们承认,理想的测试状态,肯定是找来所有车型的长续航两驱版,这样变量最少,最具可比性。
但现实情况是,要同时协调51台车,并且都是指定的版本,难度非常大,很多时候受限于租车公司能提供的现车或者厂家送测的车型,最终没能凑齐全部的两驱版,他们也表示很遗憾。
不过,为了尽可能地弥补这个“硬件”上的差异,他们在计算续航达成率时做了一个关键的调整。
他们并没有用一款车型最高的续航数据作为标准,而是严格按照实际测试的那台车的具体版本来进行计算。
也就是说,如果他们测试的是一台四驱性能版,官方CLTC续航是650公里,那么在计算这台车的达成率时,分母就是650公里,而不是它同款两驱版的700公里。
同样,如果某台车选装了抓地力更好但更耗电的运动轮胎,导致官方续航有所降低,他们也会采用降低后的官方数据作为计算基准。
这样做,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车辆版本的物理差异,但至少在评判标准上做到了“量体裁衣”,保证了“续航达成率”这个核心数据的相对公平性。
还有一个让很多人觉得“脱离实际”的设定,就是测试全程基本都以12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高速环路上行驶。
不少朋友就说了:“我们平时在城里开车,堵车都来不及,哪有机会一直用120公里的时速跑?这个测试场景太极端了,对日常用车没有参考价值。”这个想法很普遍,也符合大多数人的用车习惯。
AutoLab对此的解释是,这次测试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模拟日常城市通勤这种温和的工况。
它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了模拟一个对电动车续航考验最严苛的场景——节假日或者紧急情况下的长途高速出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春节开车回家,或者国庆假期自驾游,在高速公路上,为了赶时间,我们往往会顶着限速跑。
这时候,大家心里最没底、最焦虑的就是:我这车以这种速度一直开,到底能跑多远?
中途得规划几次充电?
电动车在高速状态下,风阻会急剧增大,电耗也会随之飙升,这是所有电动车的共性。
选择120公里/小时这个法定最高限速进行测试,其实就是一场压力测试,意在挤干所有车辆续航的“水分”,看看它们在最极限情况下的表现。
这个数据,与官方给出的综合工况续航(CLTC)正好形成了一个有效的互补。
CLTC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理想化、综合性的平均表现,而AutoLab的这个高速实测,则告诉了我们一个接近最差情况下的续航底线。
两个数据结合起来看,我们对一辆车的续航能力才能有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
在这封公开信的字里行间,我们除了看到对技术问题的解答,也能感受到测试团队的不易和他们的态度。
他们提到测试期间连续几天凌晨才休息,只睡两三个小时又投入工作,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诉苦博取同情,而是想表达他们对这次测试的认真和投入,不希望自己的辛苦白费,更希望测试结果能真正帮到大家。
从测试全程直播,到专门开直播答疑,再到发布这封公开信,甚至在信末邀请所有感兴趣的朋友亲身参与到未来的冬季测试中来,这一系列举动都展现出了一种开放、透明和敢于接受监督的姿态。
这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是难能可贵的。
它说明,我们的汽车媒体正在努力用更严谨、更科学、更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这种“较真”的精神,最终推动的是整个行业的进步和透明化,而受益的,正是我们每一位普通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