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一降再降,这事搁谁家都挺少见。以前讲配置升级加钱,现在市场风向变了,厂商为抢客户不惜把价格再压下去。这次深蓝S07直接把入门版踢走,只保留华为乾崑ADS SE版,然后售价也跟着走低,实际裸车最低15.39万,和之前的优惠价还真差了一点点,这到底在打什么算盘?
咋看是“加量还减价”,是不是换个马甲卷出新高度?可是如果只看表面,那就掉进营销的坑里了。品牌换代、配置调整、价钱变动,这三件套年年都见,普通消费者是不是该想一想:到底买的是品牌,还是配置,还是捞个便宜?厂家偷偷把SKU减少,看上去挺贴心,其实也就是怕你挑花了眼不买,干脆帮你做决定。
到底谁在决定市场规则?是消费者的口袋,还是厂家的算盘?降价让更多人买得起,但配置精简反而让选择变少。真的,拼到最后,便宜不能只看牌价,还得看内里。
先说说增程版那套操作。1.5L增程器还是老面孔,电机功率倒是一步步往上爬,190kW和200kW两档规格,比之前175kW和190kW有点进步,不过也没到脱胎换骨的地步。电池方面,31.73和39.05kWh对标提升纯电续航到230和300km。你要是追着看数据,会发现纯电续航其实也只多了十几公里,说实话不算“质变”。300公里那款用了宁德时代电池,剩下的230公里看供应商是中创新航还是宁德。其实对于家用,增程电动车这点电池性能,换哪个供应商都一样,开起来有啥区别真的没多少人能分得出来。你只要知道,这行业现在供应链玩得越来越灵活——明天用谁家,没人知道。
再看纯电版,还是老传统,最大功率200kW的后驱单电机,搭68.82kWh的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CLTC续航给到550公里。和老款比,少了电机和电池的选择,也能理解,越来越多新能源厂商开始“合并同类项”,你说大多数人到底是看牌子还是看动力?真有不少网友说:“我买车只看外观,不太懂内在参数。”那新款就顺势把门槛做低,把复杂选项留给懂行的,也算精准营销了。
有人会问,价格倒挂了,升级也有限,那到底值不值?工程师思路很简单,主力车型该保留就保留,参数提升一点算“诚意”,至于配置精简——不买入门,不买高配,把最卖得好的做成标准版推给大家,属于“万金油”路线。大部分首购家庭其实是奔着“省心省钱”来的,15万出头买个中型SUV,舒适配置够用,电动化不差,主流品牌还说得过去,这就是最强杀手锏。高端和入门车型最后都成了陪跑,只有价格和参数能打的大众版才能“赢麻了”。
说白了,深蓝这操作并不新鲜。新能源车卷到2024年,各家都在玩配置组合和价格策略,嘴上说降价是让利,其实还是生态变化带来的。动力技术进步的确很快,但日常用车,99%的场景其实完全不用关心参数极限,能跑、能充、空间够用就行。厂家把SKU精简,最大可能是为了降低生产和供应链的复杂度,一刀切省一堆麻烦。比如说,库存问题不用担心,卖得多的款式直接多备点货,物流和后期维护也方便。不只是生产端为自己省事,销售端也能用“主推”来提升成交率,说到底都是“效率”优先。
那你说,这车真没啥槽点吗?仔细看还真有。比如宣传时候总把高配的零重力座椅、20扬声器挂嘴边,结果这些配置只给最高端Ultra用。就像去吃自助,海鲜你都能看见,真要夹还得掏钱升级。15万档次买的主力车型,想要主驾零重力座椅还得2999元选装,这价格虽说能接受,但终归不是“标配”。这就让人想问一句:厂家到底是为了让客户用得舒服,还是想方设法多赚两千三千?不给配置白不白,给了价格你还得纠结,到底是不是买了个“半成品”?
说到智能和舒适,芯片升级当然不能落下。高通8295P算力提升8倍,听起来挺狠,但实际体验也就是开机快一点、语音识别好一点,远离卡顿和死机。说到底技术进步带来的体验,只有真正用车的那5分钟才能感受,平时开车大部分人顶多用个导航、听个歌,剩下那些花哨功能真的很少用。“智能化”更多是个宣传噱头,厂家不弄就显得落伍,弄了也不是每个人都用得上。
再说外观,轮眉、门把手、外后视镜和摄像头都黑化处理,这事真的是“懂美学”的心思。你随便拉个路人问买车要不要黑色轮眉,大概率得到的答案是“无所谓”。但对市场来说,外观能吸引眼球,总得有点小变化,厂家每出新款都会来几处“小黑化”,就像把新衣服袖子剪短几公分,说明“这不是旧货”。但本质上还是同一套架构,消费者自己掂量,有没有那么重要?
说到底,这事真正让人思考的是一个问题:我们的购车习惯是被谁引导的?厂商调整SKU、精简配置,把选择做减法,其实是反向操控了消费者的决策。以为买得简单,其实是被动接受了“统一标准”版。过去大家讲差异化,现在卷到极致,主流就只有两三款,性价比和参数成了唯一买点。是不是说我们只要“划算”就够了?买车变成拼价格拼账单,舒适部分反而被边缘化,配置体验只有顶配才有,普通人只能“将就”。
这也应了那句话,“多数人买车不是为了炫富,而是为了不被坑。”深蓝S07的新款调整,显然不是一次“革命性升级”,而是顺应大流的小叫板:降价抢占市场,把配置集中在最畅销的区间,冲销量保证存量。但是,这样卷着卷着,品牌差异化变得“更模糊”,只剩价格和动力在表格上做文章。以后你问身边朋友为什么买这车,大概率答案就是“便宜、动力够、空间大”,很少人会提“特色”。这是好是坏,见仁见智。
市场是消费者用钱投票,产品是厂商数据分析的结果。厂家总想用参数和价格锁住流量,可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依然是那些用着顺手、坐着舒服的细节。但现在国产电动车市场已经卷到“你方唱罢我登场”,低头就得看谁能把钱和配置抠到极致。深蓝S07这次操作,属于“比别人划算一点多省一千块”路线,对于那些“只要不贵”就能下单的人,确实有吸引力。但对于想要“与众不同”体验的消费者,恐怕只剩最贵Ultra版能满足。
问题来了,我们是愿意为更好的体验多掏钱,还是被价格战拖着走?新款的升级到底为了谁?厂家自认为是为消费者简化选择,可选项变少后,个性反而变淡,未来的车市会不会同质化到极致,谁家都一样,选哪个都没区别?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点,厂家一年两三次调价,促销活动像发工资一样准时,这种“价钱不稳”的市场环境,到底是良性竞争还是恶性价格战?消费者是不是总在等降价,反而谁也不想做第一个下单的人?如果今天你买了,明天又降了几千块,那种心理落差,厂家到底考虑没考虑过?要是每个人都得看促销再买车,那品牌的长期价值是不是也随风而逝了?
新能源车的“卷”本质上是“数据游戏”,参数提升、价格下调、配置减法,目的只为抢占市场份额。但谁都知道,在价格战拼到极限之后,真正决定用户留存的还是“用得顺不顺心”。深蓝S07这次调整,表面是降价提动力,实际还是在标准化大潮里搞精细运营。车好不好,只有你买了才知道,消费者自己多掂量用途和需求,别被“新款低价”冲昏了头。
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特价”甚至“准标配”车型出现,主流品牌都要卷到剩下一两个SKU,厂家把复杂问题留给研发,把简单选择留给用户。汽车从个性产品变成标准件,下一步,是不是该问问自己:我买的是“车”,还是“流水线上的套餐”?你要的是“舒适体验”,还是“省钱账单”?在这个市场里,你真的有得选,还是只能被选?
深蓝S07把价格和配置都拢在一起,卖点很务实,操作也很聪明。但什么时候,我们的消费不只关注参数,而真正动心的是那些有温度、有细节、有点个性的选择?这才是厂家和用户需要一起思考的问题。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