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李想的i8即将迎来终极考验——一周后,市场会给出答案吗?
回想2015年,当新能源汽车还是一片蓝海,李想便萌生了打造i8的念头。这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行业的深度洞察:特斯拉Model S已初露锋芒,国内品牌却鲜有突破。他深知,一款真正创新的车型,需要时间沉淀。十年间,从草图到量产,团队熬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投入资金远超其他车型——据业内估算,i8的开发成本是理想ONE的两倍,却定价更亲民,这背后是李想对性价比的极致追求。
为何如此执着?对比历史案例,苹果iPhone的迭代往往只需一两年,而汽车行业如保时捷Taycan也仅用五年。李想却选择慢工出细活,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用户视角下,粉丝们早已翘首以盼:社交媒体上,有人调侃“等i8等到头发白”,也有人质疑“十年开发,技术会不会过时?”这种争议,恰恰折射出市场的期待与不安。
十年征程,如马拉松般漫长。从青涩构想到成熟落地,每一步都刻着坚持。当别人追逐快节奏,李想选择深耕,这是勇气还是冒险?读者们,你们认为i8能一鸣惊人,还是沦为时代的注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