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挺有意思的现象,特别是在车子这方面。
要说一个汽车品牌是不是真的火了,有个挺接地气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厂家开始模仿它,造出一些外形相似,但价格便宜很多的小型电动车,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头乐”。
比如在一些城市里,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叫“保时敏捷”或者“路虎电动”的车,造型跟保时捷、路虎特别像。
这种现象虽然有点让人哭笑不得,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说明了这些被模仿的汽车品牌,确实在市场上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连模仿者都觉得它们是流量密码。
大家对这种事也见怪不怪了,毕竟只是外形上的模仿,名字上还玩了个谐音,有点擦边球的意思。
但是,如果一个本身就很有名气、有历史的老牌企业,不是模仿外形,而是直接把另一个当红品牌的中文名原封不动地拿过来,用在自己的新产品上,还为此专门开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向全国宣告,这就有点让人想不通了,感觉这事儿办得不太地道。
最近,国内摩托车行业的一位老大哥——宗申摩托,就做了这么一件引起了巨大争议的事。
在一场新产品发布会上,宗申推出了几款新车,其中两款电动三轮车的名字,让在场和线上的所有人都愣住了。
一款叫做“智界S300”,另一款叫“问界Q1p”。
对,您没看错,就是华为鸿蒙智行联盟里那两个响当当的汽车品牌,“问界”和“智界”。
宗申这次的操作,可以说是非常直接,一个字都没改,完完全全地把人家花了巨大心血和资金才打响的品牌名称,直接安在了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上。
这就好比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康师傅”方便面,你直接也出个产品叫“康师傅”,这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已经超出了模仿和致敬的范畴,更像是一种明目张胆的“借用”。
这件事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波澜,关键在于“问界”和“智界”这两个名字如今的分量太重了。
咱们先说说“问界”,这是华为和赛力斯深度合作的品牌,旗下的问界M7、M9等车型,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可以说是掀起了滔天巨浪。
从数据上就能看出来,问界新M7自上市以来,销量一路高歌猛进,好几个月都坐稳了国内新势力品牌的销量冠军宝座,甚至创下过一个月交付超过三万台的惊人成绩。
这个成绩背后,是华为投入的无法估量的资源,包括行业顶尖的鸿蒙智能座舱系统、领先的ADS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以及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和铺天盖地的营销宣传。
可以说,“问界”这两个字,在消费者心中已经和“高端智能”、“科技领先”、“值得信赖”这些词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它是一个用真金白银和核心技术堆砌起来的金字招牌。
而“智界”作为华为与奇瑞合作的品牌,同样是鸿蒙智行家族的重要成员,虽然面世时间不长,但凭借华为的技术背书,同样被市场寄予了厚望。
所以,宗申把这两个名字直接拿来用,就产生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当消费者在市场上看到“智界S300”和“问界Q1p”这两款电动三轮车时,会怎么想?
尤其是对汽车市场不太了解的普通人,很可能会产生混淆。
比如,有人在网上抱怨“我买的这个问界,质量不怎么样”,他可能说的是宗申的电动三轮车,但听的人很可能误以为是华为的问界汽车出了问题。
这种潜在的品牌形象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一个品牌的声誉,是它最宝贵的资产,一旦被稀释和污染,再想修复就难了。
从法律角度看,宗申的做法也存在巨大的风险。
虽然我国商标法有“分类保护”的原则,即不同商品类别可以注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但汽车和电动三轮车都属于《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的第12类,也就是运载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后使用者的行为很可能构成商标侵权。
即便宗申能够证明自己注册商标的时间更早,但考虑到“问界”品牌如今的巨大知名度,华为方面完全可以依据“驰名商标”的相关规定,主张宗申的行为造成了市场混淆,从而寻求法律保护。
所以,这步棋走得实在太险了。
那么,一个问题就浮现在我们心头:宗申,这样一个有着三十多年历史,曾经在一代人心中留下过深刻印记的国民老品牌,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了一家传统制造企业在时代浪潮下的挣扎与无奈。
宗申成立于1992年,创始人是左宗申先生。
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宗申摩托车是他们青春记忆的一部分。
在那个汽车还未普及的年代,一辆皮实耐用、动力强劲的宗申125摩托车,是很多人家里的宝贝,也是身份和财富的一种象征。
宗申品牌,代表了中国制造业曾经的辉煌与骄傲,它的产品质量在当时是有口皆碑的。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随着国内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价格越来越亲民,同时,各大城市出于交通和环保考虑,纷纷出台了“禁摩令”,这给整个摩托车行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市场空间被急剧压缩,曾经的“国民神车”风光不再。
面对这种困境,像宗申这样的传统摩托车企业不得不寻求转型,寻找新的出路。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些汽车尚未完全覆盖的广阔乡镇和农村市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下沉市场”,开始大力发展电动两轮车、电动三轮车等产品。
这个市场的特点是,消费者对价格极为敏感,竞争也异常激烈,各种品牌在这里进行着最直接、最残酷的“肉搏战”。
在这样一种环境下,如何才能在众多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让消费者注意到你?
或许,宗申的营销团队就是在这种巨大的焦虑感驱动下,才想出了这招“险棋”。
他们可能认为,与其投入巨额资金去做效果未知的常规宣传,不如直接借用当前市场上最火热、最自带流量的品牌IP,用最低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关注度。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流量思维”,逻辑很简单:先不管名声好坏,能引起话题,能让大家讨论,就成功了一半。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良好群众基础的老牌企业,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自己的品牌羽毛。
靠抄袭和“碰瓷”得来的流量,终究是镜花水月,无法转化为真正的品牌忠诚度。
这种行为,不仅会让那些对宗申怀有特殊情感的老用户感到失望和痛心,也会让新一代的消费者觉得这个品牌缺乏创新精神和企业底线,从而敬而远之。
一家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足,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本身,靠过硬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持续的创新来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和信赖。
走捷径或许能看到一时的风景,但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