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在路上试车,突然想到一个事。其实别克GL8陆尊燃油版的这三款车,价格差了几万,但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细节——比如第二排的座椅体验。
刚刚我一对朋友说:你这次试的感觉怎么样?他笑着答:比上次那辆更舒服了,座椅包裹感明显提升,尤其腿托的位置,刚刚调完舒服极了。这让我觉得,配置上的细节真的能影响一辆车的实际用感。
估算一下,售价30.99万的智享版,配置已经算丰富了(体感),但对比尊享版33.99万,增加的配置比如无线充电、座椅调节,似乎也不能算比翼双飞——这两者差价3万,但对于某些消费者来说,这3万买了什么?除了多了点便利,还能享受更好的乘坐体验。毕竟,坐车时的感觉,就是一天工作或出行的好坏钥匙之一。
我一直觉得,汽车的硬件差异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微妙得多。比如车身结构用料、隔音材料多了几层,或是座椅的调节范围更多,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提升,但很多时候人们买车不在意这些,第一反应还是车内空间够用、配置够丰富或者车子外观时尚。
说到空间,我有个舍友,他最近在看MPV。我们聊天时他问:你觉得这个价位,顶配的MPV值不值?我其实早就想说了:动力可以不太在意,但座椅的调节性、安全配置,才可能决定坐车的心情。
你说,像尊享版的那套中控,隔音效果要比智享版好吗?我笑着回答:这还用问?防噪隔音一天至少能帮你省掉几次崩溃冲动。再加上那些半自动辅助配置,虽然不至于把你变成天才驾驶员,但在城市里用起来挺惬意。
顺便说句,别克这次的调整让我困惑——起码成本上来看,配置的提升相对不大(估算,样本少),但价格变贵了点。是不是厂家发现,消费者更看重第二排的体验,尤其是商务出行?我猜,也有一部分(我没具体调研,仅猜测)是因为供应链上,某些配置变得更贵了,影响了价格,或者是新材料的加入增大了成本。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些配置差异,是厂家刻意做出来的么?还是市场慢慢逼出来的?也许两者都有吧。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的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我去年堵在交通灯前,前排驾驶座和后排第二排的对比。那天加了点速冻橘子,车内温度刚好,氛围灯发出微弱的光,让人心情变得柔和——很奇怪,明明只是车里灯,但心理却会瞬间觉得今天还算过得去。
我一直在想:这些配置差异,我们用脚投票的方式其实挺理性的。比如:自动泊车,能帮忙解决停车难题,但用得少也是真的,不如把预算花在座椅舒适感上。只是,面对差价这件事,每个人心里都在算:多花的那几万,是不是值得?
某个销售跟我聊,他说:其实很多客户在意的,不只是车子拉得开,更在意坐得爽。(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想,第二排座椅的调节范围和按摩功能,真的是隔壁豪华车的标配,还是中端车应有的常规?如果把它放在体验上的比重里,可能比看外观更重要。毕竟,车长30几万,买的其实是舒服的时间。
这让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配置真的能拉高体验感,还是说,配置是为拿得出手的标签?反正我自己用车,判断舒服的点,从来不单看硬件,而是那股用着顺手的感觉。
突然又觉得,汽车行业里像供应链那些细节,就像COMP(具体看你车里用的哪个品牌的脚垫、座椅套)一样,差个几百块都可能让感觉变化严重。特别是像座椅调节这种,材料的硬软、支撑的力度,都是用手试过才能真感受到的。
哎,有个问题:如果未来汽车出现记忆座椅+自动调节类的配置,是否能显著提升用车体验?还是,它只是炒作?
我还觉得,配置越多未必越好。你看,尊享版虽然多了几项配置,但我反而觉得,那些座椅记忆、按摩的功能,以及控制的便利程度,才是真正的用得上的。光是多个氛围灯,未必能让我多开心。
讲真,我不知道,下一次是不是能用上那种感应调节、或者自动根据体型调节座椅硬度的科技(这段我还没想清楚,可能纯属空想),反正,总觉得配置最终还是要靠实际体验说话。
问一下你们:你们在买车时,最在意的细节是什么?是空间、动力,还是那些花哨的配置背后,能不能真用得到的配件?
我突然觉得,或许我们一直在追求配置的丰富,但大多数人用车,真正需要的可能只是一个舒服、安心的空间。不过这个空间到底要多宽?我们是不是太在意表面了?小细节:在你身边,谁会为配置多花钱,而其实用不到的部分买单?这事挺有趣,好像每个人都在平衡我愿意妥协的底线。
这车呢,其实就是用差不多的钱,买最适合自己的。但你要说最值,我觉得,真得看自己用车的场景。空调、座椅、空间、配置……哪个才是决定性因素?这一切,可能都在那根心里的弦上。
可触摸的小细节:每天早上打开车门,车内那点淡淡的香味,是不是也算一种无形的配置呢?
全部评论 (0)